你們真的這麼討厭《黑暗騎士》嗎?

時代雜誌近期公佈了,他們選出來2000年之後的十部經典電影。包括3D科幻電影《阿凡達》(Avatar)、法國默片《大藝術家》(The Artist)、歌舞片《紅磨坊》(Moulin Rouge!)印度歌舞片《寶萊塢生死戀》(Devdas)、《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魔戒》三部曲( The Lord of the Rings)及皮克斯動畫片《瓦力》(WALL-E)。

我不否認,這十部各有巧妙與足夠被稱為經典之處。但我比較不爽的是...為何老是漏掉《黑暗騎士》呀?影評人們,你們真的那麼討厭《黑暗騎士》嗎?

想想奧斯卡那一年,連入圍最佳影片與導演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有沒有機會入圍最佳改編劇本了。還好最後在天堂的希斯萊傑抱走最佳男配角獎,不然大概那年我會把電視機丟出去。(金球獎也是忽略了這部片….也只有希斯萊傑抱獎)

我覺得,若由影迷粉絲或是好萊塢片廠擬定一樣規格的十部經典影片,我相信,《黑暗騎士》有機會上榜。為何我敢這樣說?

自從《黑暗騎士》讓DC這套經典漫畫徹底復活後(其實第一集就很好了,《蝙蝠俠:開戰時刻》已經尋出另一遍天),但因為希斯萊傑「走火入魔」的表演徹底超越大家的想像,加上全片IMAX鏡位與峰迴路轉的情節令人驚嘆,《黑暗騎士》其實提供了當代片廠對於漫畫電影的設限有著新的高標,這片真的,影‧響‧很‧大。

而這個新的高標給予其他片廠思考這些英雄人物、超異能者可以往更深層人性扭曲陰暗發展(一如華納之後的新版《超人》,現命名為《鋼鐵英雄》)而不用擔心這些過去被視為太嚴肅的情節會嚇跑觀眾。相反的,現在觀眾需要能夠挑戰他們觀影花火的作品。

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全面啟動》不就是另一個更好的證明?

短短幾小時內要為觀眾解釋一次夢境與現實的遊戲規則,還能讓觀眾一起參與這場夢境實驗動作片,不得不佩服諾蘭在情節推演上的設計。(但他的缺點是動作戲不夠好看,他用場景與角色設定彌補了這個缺憾)

而諾蘭更是當代少數願意用IMAX攝影機拍劇情長片的導演,畢竟IMAX攝影機拍攝與收音有太多複雜工程,而讓許多導演望而心怯。諾蘭以壯闊景致震撼觀眾,堅持不拍3D,更讓影迷認同他只想交出好作品,而不是一部「好賺的作品」,這個氣魄真讓人尊敬萬分。他當年也反對片廠試圖要拍攝些許情節能串出日後發展的「正義聯盟」,一如現在當紅的《復仇者聯盟》。甚至也反對蝙蝠俠身邊的助手羅賓這個角色,不該讓羅賓出現在片中,否則會顯得有點怪異。看諾蘭「頂撞」片廠的氣魄,這絕對是真男人。

如今,《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是諾蘭這系列的最終回,照這位漢子的英雄氣魄,當他說這是最後一集的話,肯定是最後一集。

相較之下,之前《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就說第三集會是最後一集,結果還是準備要拍了第四集…果然是會賺錢的商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