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造船圖,再尋找螺絲釘

先有造船圖,再尋找螺絲釘

最近我監製的台灣棒球電影《KANO》殺青,在這部戲中,因為有許多場景需要靠合成特效去塑造時代感,我們特地與台灣團隊合作;日前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旅程》製作特效的公司宣佈在台灣招募人才,因此引起許多人討論這是不是台灣電影特效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整體來說,電影特效的重點是工程問題,真正花在創意與研發的人力並不多。大部份的電影特效80%以上需要大量執行的工,因為需要大量人力,所以之前中國大陸、韓國的特效公司越開越多。

除了人之外,也需要量。其實,只要有產量需求,自然會有產業存在,像是10年前,台灣電影產業仍未蓬勃,大家根本不會討論台灣是否有電影特效市場,而現在因為產量大需求多,甚至國外的特效公司願意在台灣招募人才,甚至生根。

但對我而言,電影特效固然重要,它還是屬於電影周邊的一環。電影本身才是主角,其產量與規格會影響周邊的興盛與衰敗。如同你要造一艘船,第一件事是找工程師設計這艘船怎麼蓋,先有藍圖、工程圖,再從中設想建造這艘船需要哪些螺絲釘,再去研發、尋找。

以此來看,電影本身就如同造船的藍圖,而電影特效是螺絲釘,我們應該先建構了一部電影,再依照這部電影的需求,扶植特效團隊,而不是扶植了特效團隊後,卻不知道這個特效團隊將來要為誰工作。

不諱言,我們常常在做本末倒置的事,經常花了許多成本,製造了各種規格、神奇的螺絲釘,卻不知道螺絲釘可以拴在哪裡,到最後,再厲害的螺絲釘也毫無用武之地,慢慢的就生鏽了。因此,花錢要花在整體作品上,而不是只著墨在螺絲釘上,這樣產業仍會慢慢萎縮。

另一方面,這也很像尋寶遊戲裡,你握有藏寶圖,我僅有鋤頭、探測的工具,請問誰比較容易找到寶藏?答案當然是你。你沒有工具可以研發工具、找人幫忙,但我沒有寶藏圖,根本不知從何挖起,就算挖遍全地球,也很難找到寶藏。

因此,我們現在面對的難題是藍圖的問題,好劇本在那裡?好製作案在哪裡?能不能永續發展更大、更好、更永遠存在的計劃案,而且是能發展工業的計劃案,而不是只會埋頭苦幹,努力研發螺絲釘,雖然這也很重要,但先有藍圖,等整個市場有起色後,再去扶植,力量才會更大。

這次我們很高興能跟台灣的團隊合作,而且是學術單位,看到學生們認真、用心的來跟拍、做筆記,確認每一鏡頭所需要的特效,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一個好的開始,我也希望透過這次合作,試驗出不同的成果。

對我而言,每次拍電影是一種試驗,不管是試驗新團隊,還是影像拍攝的方式,就是不停的試,持續保有試驗精神,不因為不熟悉而放棄,才能產出更不一樣的成果,我相信這種「試驗」的精神也適用在每一個工作上。最後,當然希望所有電影從業人員都能持續保有試驗精神,才能繼續設計出不一樣的造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