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妳不要說自己是泰國人

前幾天,跟一個泰國好朋友J、還有她的幼女一起去聽一個國際家庭的講座。講座中的台灣父親與歐洲媽媽分享如何教出自信、而非自傲的漂亮寶貝。歐洲媽媽大方與聽眾說,小朋友因為是混血兒的關係,從小就容易受到注目,台灣人有種奇怪個性,看到混血兒會很興奮,「捏捏臉,好可愛喔!」的驚呼。

不過,她都會提醒自己的寶貝:身段、臉蛋不是妳的功勞,是爸媽給妳的,不值得驕傲,只有內涵是自己的努力。歐洲媽媽說,孩子從小就接受多文化的教育,有時想跟媽媽說小秘密,也不需要躲起來,直接用母親的語言,老爸就算站在一旁也只能瞪眼。可以感覺出,孩子的確能以媽媽的文化為榮。

J是個嫁來台灣十餘年的台灣媳婦,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從服侍久病的婆婆開始、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婆婆過世、第二個女兒出生,直到這幾年小朋友上學了,比較有自己的時間後,才去補校讀書、做翻譯工作。

十餘年熟悉中文、台語的貼身練習後,J完全展現雙子座長袖善舞、落落大方的人格特質,樂於求知、更樂於助人,在同儕之間非常活躍。

只是聽完上一個國際家庭的分享後,她跟我說起自己的國際家庭:「我女兒曾經跟我說:『媽媽,妳不要說自己是泰國人。』」J長得嬌小秀氣,國台語流利,旁人大概不會認為J是個「外籍新娘」(是說已經是兩個大孩子的「娘」,也不是新娘很久了。)

身邊俏美愛嬌的小女孩軟軟地窩在媽媽懷裡,大概不懂這句話對媽媽的震撼。J淡淡的說,「女兒會這樣說,大概是因為她跟哥哥、爸爸都是『台灣人』,害怕媽媽跟大家都不一樣,會離開。」

J的兒子從小往外婆家送,不但會說泰語,更熟練媽媽家鄉的方言,男孩子爽朗豁達,比較不會問媽媽「身世之謎」。而么女自小台灣長大,修眉大眼,爹娘疼、老師愛,回外婆家更是姥姥姨媽的心頭寶,走出去人人都誇是個知禮早熟的小美人胚子。

敏感的女孩才大班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家庭與其他人的不一樣,為了求同,不愛跟哥哥一樣中泰語夾雜著用,平常也會留意,不喜歡媽媽跟家鄉的朋友聚會。J說:「為了讓女兒接受媽媽的娘家跟一般媽媽的娘家不一樣,要很辛苦的花上許多功夫。」

J不但到女兒的學校作義工、作說故事媽媽,擺出大地圖說明,加拿大、美國跟越南、泰國、柬埔寨一樣,都是另一個國家的名字而已。平常放假的時候,更會邀請其他東南亞媽媽跟小朋友一起聚會,讓女兒生活在不是只聽得到「台灣話」、只被「台灣人」包圍的環境中,更有說其他語言的姥姥爺爺、爸爸媽媽、也有同齡的玩伴。

「後來慢慢好了。」J說。小女孩有其他國際家庭小朋友作伴,知道大家的媽媽都從不一樣的國家坐飛機過來台灣,「說越南話、說泰文也沒什麼不好。媽媽是另一個國家的人,但是疼愛女兒、守護女兒的心,跟全天下媽媽都一樣。」

祝天下媽媽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