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太高 新加坡需要更大膽的經濟轉型

鉅亨網編譯呂佩憶 綜合外電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日前辭世,舉國哀慟。但評論認為新加坡更該感到痛苦的應該是其經濟模式陷入泥淖,李光耀留下的成長模式已不再適用於星國,但新的領導人卻沒有同樣擘劃願景的能力,令該國前景堪憂。

李光耀於2004年訪美時曾說,當時唱衰美國經濟的人說得太早。他說美國是全球最活躍的國家,未來還有好長一段時間的榮景。對照現今的美國與新加坡,這番話顯得革外諷刺。

《雪梨晨鋒報》記者William Pesek指出,新加坡建國總理為該國所留下的遺贈影響極其深遠,讓這個才建國數十年的國家從第三世界躍升成為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但其高瞻遠矚卻後繼無人,接任的總理這些年來都沒辦法推動足夠規模的改革,讓新加坡的經濟轉型。

隨著中國崛起帶動亞洲興起,原本所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卻面臨競爭力衰退的窘境。新加坡面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且近年來新加坡國民反對長期以來的移民政策,不願意政府再接納更多外來者,這個東南亞城邦面臨建國以來最大的身分認同危機。

李光耀掌理的新加坡,其經濟模式與其他四小龍大異其趣。香港、南韓和臺灣都仰賴國內生產力來帶動其經濟成長,但新加坡則是分配其國內儲蓄、將民眾導向中階薪資的工作,並由政府主導國營企業來帶動其經濟。

IHS Global Insight的經濟分析師Rajiv Biswas表示,新加坡若要維持亞洲最高人均GDP的地位,就必須維持強勁的生產成長,才能支撐持續穩定成長的薪資,還要維持低勞動成本。他認為,新加坡未來的成功,端視經濟是否能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但是,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在試圖提升新加坡競爭力所做的努力,成果並不顯著。評論認為,他的生產力提升計畫缺乏的是規模、核心重點以及膽識。真正的轉型需要更專注的措施。新加坡只提供其經濟規模3830億美元的115分之一的資金來進行轉型,明顯的成效不彰。只因為企業提供員工每人一部iPad就給予企業退稅,想要轉型恐怕是力有未逮。

評論認為,新加坡在各產業尖端科技的研發補助資金必須有更創新的改革,包括軟體、生技、能源、物流和醫療方面。由於新加坡彈丸之地只有550萬人口,加上國民開始反移民政策,該國必須從現有人口中獲得更大的效益,而不只是僅仰賴企業徵才。

新加坡可以透過減少過度龐大的公營事業。這在60~70年代在新加坡是必要之惡,但現在卻阻礙了傾向創新的中小企業的發展。DBS的經濟分析師認為,若要平衡大型國營企業與中小型企業,新加坡應該協助中小企業跨入如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和越南等快速成長的經濟體。

根據評論,東協10國正在降低貿易壁壘,新加坡應該提供小企業有利的條件,才能和週邊的國家達成合作。此外,歐洲經濟不振,當地的中小企業亟欲與海外市場合資,新加坡可以利用歐洲的技術與經驗,幫助自己更加國際化。

新加坡若想要維持李光耀留下的成就,唯一的辦法就是創新。新加坡很清楚,這個城邦的未來維繫於新的構想、產業與流程,以及其特有的市場地位和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新興企業需要減稅和更好的安全網,以確保創業者避免失敗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