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變終戰 歷史面臨篡改危機

旺報【記者林永富╱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曾健民24日指出,今天台灣對文化和身分認同的混亂,均肇因於歷史被顛倒。解決之道在於應回到台灣戰後原點──台灣光復,齊力把被顛倒的歷史再光復,搶回被扭曲歷史的話語權。大陸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羅存康也蒐集許多日據時期台灣抗日愛國詩歌,這些詩歌表達出作者對台灣淪陷的悲憤,對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期盼。 曾健民說,今天台灣對文化和身分認同的混亂,都是因為歷史被顛倒。從教科書、媒體到政客都充斥著顛倒的歷史,把光復變成「終戰」,惡意顛倒為「再殖民」,並把戰後歷史去中國化。使得今天台灣光復的歷史,面臨被篡改、消滅的嚴重危機。 他表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中載明「台灣復歸中國」,是台灣人民反殖民、反帝追求台灣光復悲願的保證。此非台獨史觀所能任意篡改。台灣「光復」這個用語,由台灣革命志士首先使用,台灣人在日據末期早就祕密從事「台灣光復運動」。 當時《民報》社長林茂生在他的〈祝詞〉文中,提到台灣光復的三大意義:「一是發現我是人,其次是發現社會,三是發現國家」。曾健民說,日本投降後台灣民眾熱烈慶祝「光復」,台灣光復帶給台灣歷史三大變革,一是去殖民化、二是民主化、三是祖國化。 羅存康則指出,台灣同胞在日據時期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愛國詩歌,這些詩歌表達了作者對台灣淪陷的悲憤,對抗日英雄的敬仰,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憎恨,對台灣同胞苦難生活的同情,以及對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期盼。這些用血淚和生命譜寫的詩篇,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 他舉例,丘逢甲膾炙人口的名篇《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回首往事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許南英在新加坡寫下:「今日飄零遊絕國,海天東望哭台南。」洪棄生的《聞斗六一帶被毀有感》記錄下了日軍在斗六燒殺的罪行:「旁近幾十村,村村焚成黝。吾民居此間,如指在械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