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點靈-商業模式可以更多元

工商時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總導師╱大聯大控股集團副董事長 曾國棟】 最近有位新創業者向我抱怨,在創業開始時為了宣傳推廣產品,所以先把產品擺設在別人的地方,因為當初合約沒談好,所以對方運用他的產品做起了服務生意,生意相當不錯,但這位新創業者完全分不到服務所得的利潤,他覺得有點後悔。筆者勸他,其實不用覺得可惜,對方幫你做了市場測試,告訴你其實產品走服務的市場大有可為,何不就另外開闢服務的生意,讓自己有多元的市場空間?而未來當接受服務的人使用量大後,也會希望採購產品回去自用,這樣的作法在無形中鞏固了顧客來源,也為營收帶來更多保障。 曾經有位新創業者開發了即食商品的販賣機,有多種強大的功能,他覺得因為市場大有可為,所以來找筆者介紹代理商。我跟他分析,他的想法沒有錯,但市場的定位跟格局可以再討論看看。以一家新創公司的產量、產能、資源來說,大量的訂單吃不下,少量的訂單沒有競爭力,不如跟知名品牌合作,提供機器販賣知名品牌產品,一起開發不同口味的商品,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或許在發展初期會更有可為,當然等後期發展穩定後,不排除再建立自己的商品品牌,並且推廣自己的機器品牌,但那應該是下一個階段的事情了。 另外有位走文創路線的新創業者,產品設計新穎,也很受國外朋友歡迎。他定期跟各大展館作合作,在各種短期展覽展出時,協助設計小商品販售。筆者就建議,除了被動的配合短期活動設計商品,也可以向這些已有合作信賴關係的展館主動提案,設計具有展館的代表性、且可以比較持久販賣的品牌商品。這樣一來可以有穩定的合約與銷售關係,二來這樣的授權更有機會成為代表作,帶來更多商機效益。 從上面三個案例來觀察,第一個案例除了從原本的單純販賣產品、相關耗材以外,其實還可以租賃機器,賺取租金、耗材、維修費用,抑或是如上所述轉化為兼營服務的生意這三種模式,除了營收可以由單一產品單純的一次性收入,增加為不一樣的持續性收入外,兼營服務生意對於產品銷售也有推廣的效果,更進一步可以面對客戶,了解客戶需求,未來做產品考量、顧客管理更有利基。 第二個案例從單打獨鬥變成借力使力,在有限的資源下掌握最大的營收可能,而且從本來不確定市場接受度的摸索,變成較可預測市場規模的評估,對於降低新創初期的風險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個案例則是化被動為主動,把短期、且須高度客製化增加成本的訂單,逐漸轉化為長期、穩定、可量產的生意。這些改變其實都還是在原有的商品或服務基礎上,但因為做法不一樣,運作的商業模式不一樣,所產生的結果也就大不相同了。 當然,在運用多元的商業模式前,仍然還是要評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不見得多元就是最好的,有時資源不夠,反而需要聚焦,需要審慎評估、彈性應用。 通常在開發產品時,會去思考要解決的問題或痛點主要會發生在哪種地區、性別、年齡、收入等級、健康狀況…等情況的人身上,並依此蒐集相關數據先做初步的市場分類,了解市場可能的分布情況與規模大小後再投入開發,而後續的商業模式其實可以有幾種思考方向: 1.思考目標客層可能常出沒的地點、消費場合、消費時段…等,可以到現場去觀察或找相關產業的朋友諮詢,了解目標客層可能的行為模式,比較容易能對症下藥。 2.比對自己的產品用途以及人脈,盤點可運用的通路,思考借力使力的可能性,初期若能與知名品牌合作則更有發展機會。 3.觀察市場上類似的商品銷售狀況與販售模式,思考可能的行銷方式。 4.產品或服務是否有機會複合式經營,例如多餘的場域空間作休憩、租賃、維修服務…等,增加不同需求、不同時段的來客數。 5.產品或服務是否可跨越邊界(可參考「總導師的輔導祕笈之6-換個角度,紅海變藍海」)提供服務或功能,以創造不同的發展可能。 商業模式百百種,絕對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所能囊括,不妨多思考幾種營運的方式以及自己所能掌握的資源,才有機會找到更適合你自己的商業模式。 本文作者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總導師╱大聯大控股集團副董事長 曾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