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拚永續 開創新商機

中國時報【張祈╱花蓮報導】 為了追求企業與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台泥秉持「零排放」理念,不斷嘗試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在完成水泥廠與火力發電廠之間的固體廢棄物循環互補之後,他們連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不放過,透過碳捕捉和微藻固碳技術,成功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高價值的蝦紅素,非但達成「零排放」目標,而且還開創出新的商機。 攜手工研院 廢氣再利用 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盡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台泥2011年在能源局補助計畫支持下與工研院攜手合作,著手進行「鈣迴路碳捕捉先導型系統技術合作研究」,並於2013年於台泥和平廠建置全球最大鈣迴路捕獲試驗廠,工研院徐恆文博士指出,實驗室跟產業的結合,在實驗階段中讓技術提升,目前也正積極進行試驗廠擴建規劃,預計再增至10至15倍,達到準商業化技術示範的目標。 徐恆文指出,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碳酸鈣),經高溫製造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廢氣,但傳統技術無法有效處理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工研院以石灰石為原料,先?燒成氧化鈣(石灰),氧化鈣作為吸附劑,直接將水泥廠的二氧化碳導入鈣迴路碳捕獲系統,借助碳酸鈣與氧化鈣間不斷循環反應,直到氧化鈣失去活性,再送回水泥廠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 鈣迴路捕碳 減碳養微藻 這套鈣迴路碳捕獲系統宛如一組「空氣清淨機」,二氧化碳先進入碳酸化爐被捕捉下來,再到?燒爐中被釋放並被收集起來再利用,以目前的技術,每小時可捕獲1噸的二氧化碳,每年可替台泥和平廠減少上千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將捕獲到二氧化碳利用來養殖微藻做高附加價值的利用,是十足的垃圾變黃金。 密閉運煤石 乾淨無汙染 乾淨的空氣品質是台泥和平廠的特色之一,即便集水泥場、發電廠、工業港三大高空氣汙染原於一地,卻能保持無汙染的清新形象,幕後工程就在於密閉式運煤設計,從礦石採集到成品上船,一切都在密閉式運輸帶進行,採集下來的礦石可說是從爆破後就沒見到天日了,連發電廠所需的煤炭通通採用船艙內卸貨,不讓材料有任何碰地的機會,嚴格為空氣品質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