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集:美國人維護誰的利益?

■羅德水 繼去年哈佛大學研究員凱恩(Paul Kane)投書紐約時報,建議美國放棄台灣,以換取北京一筆勾銷美國所欠鉅額債務後,近來又有美國國家政策中心(Center for NationalPolicy)主席貝茨(Scott Bates)主張,兩岸力量對比已不可逆轉地倒向北京,台灣應把軍隊規模減半,並轉為日本式的自衛隊。 此說雖不若「放棄台灣」這樣直白,台北國防部照例還是做出澄清,強調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構想指導下,戮力推動建軍備戰,以確保台海和平及國家安全。 值得討論的是,放棄台灣難道只是特定學者的看法?美國人維護誰的利益?美國政府願意為台灣而戰嗎?或者這樣問,美國有無背棄其盟友的歷史?儘管台北官方立場,乃至於多數台灣人民的期待,大抵歡迎台美友好,殘酷的是,回顧中美台灣關係史,美國卻不乏背棄台灣的紀錄。 時間回到1949年,原本大力支援國民黨政府內戰的華府,在國共力量反轉之際,竟改採旁觀政策靜待國共內戰「塵埃落定」(waiting for the dust to settle),最後索性發表「中國白皮書」,撇清美國與國府的失敗無關。事實上,直到1950年代初,美方都還不放棄與北京建交,甚至在毛澤東宣布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仍大談其「不干涉政策」,宣稱美國對台灣沒有任何野心,既無意介入中國內戰,也不提供任何軍援給台北,甚至不惜將台灣排除在美國西太平洋防線外,傳達的不外是美國無意阻止北京解放台灣的訊息。 毫無疑問,1950年6月的韓戰改變了兩岸的歷史進程,也迫使美國停止對紅色中國的幻想,在美方圍堵的戰略思維下,台灣順勢成為美軍太平洋防線前緣,然而,即便台灣已成為麥克阿瑟口中「不沉的航母」,即便蔣介石如願於1954年簽訂「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因素非但無助蔣的反攻,甚至反過來限制了蔣的軍事行動。 總結歷史經驗,中美台三方關係,取決的正是東西冷戰局勢與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走向,無論冷戰期間台灣成為美國陣營的馬前卒,乃至於接著發生的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驚人轉折,在在不以人為意志而轉移,美國人所考量的、所維護的當然都是自家人利益,這難道需要討論? 馬英九日前再度向美方表達購買新潛艦的期盼,說到底,其戰略思維仍跳脫不出台美同盟的幻想,相較之下,迄今仍有美軍駐紮的南韓,走的卻是自主國防的路,除成功發射自製火箭,其海軍實力更被美方學者評為亞洲第一,看看南韓,想想台灣,以擴大武器採購為得計的主事者能不汗顏?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