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好發20-40歲 女性較多

一年輕女子常打翻飲料、上課寫字掉筆也毫無知覺,就醫才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至今發生原因仍不明,可能與基因或環境有關,多半被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引起;因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神經傳導細胞,神經系統被破壞後,導致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變慢或停止。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20-40歲,女性較多,推估全台灣約有1117位病友,屬罕見疾病。 醫師指出,由於多發性硬化症症狀類型眾多,包含手麻腳痛、視力衰退、排泄退化、逐漸癱瘓,通常需要不斷轉診,最後透過核磁共振、脊椎穿刺等檢查確定病情。 醫師表示,現階段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方式包含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干擾素,又以施打干擾素最為普遍。巫錫霖理事長表示,干擾素能有效減少發病次數及降低發病的嚴重性,但病友可能會有類似感冒症狀,如發燒、肌肉和關節痠痛、頭痛,以及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 巫錫霖理事長表示,目前已有口服免疫調節藥物能阻止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健保有條件給付,需專案申請。該藥減輕多發性硬化症造成的神經傷害,預防免疫系統中特定白血球細胞(淋巴細胞)離開淋巴結進入血液,因此到達腦部與脊椎的淋巴細胞較少,發炎程度比較小,也減少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但醫師仍提醒,此口服免疫調節藥物可能副作用包含心跳過慢、緩脈心律不整等;醫師建議服用第一劑口服用藥後,在留觀室或診間停留6小時由醫師進行觀察。 此外,醫師指出,該藥物會使白血球細胞數量減少,尤其是淋巴細胞數量,而提高感染機率,黃斑部水腫及肝功能異常也是可能的副作用;治療前6個月內醫師會進行血液檢驗以監測肝功能。 若肝功能出現問題,病患可能必須中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