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患進補 清淡為宜

傳統冬季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等,似乎偏向高油、高蛋白居多。中醫師楊仁鄰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補需留意,還是要以清淡為佳。 想要料理健康含肉補品,營養師對此提醒,食材還是需篩選,首先建議捨棄內臟類及含肥油及皮的肉,使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減少,連帶肉類攝取量也下降。 油量太多是一般進補常見到問題。營養師指出,要降低用油量,可將肉類用熱水先煮至半熟,鍋內放少量油將辛香料爆香,再放入半熟肉類拌勻。 同時,營養師提醒,進補之餘不要忘了纖維對慢性病的好處,另外要補充或添加進補品內份蔬菜,或是可添加低卡路里高纖食材來增加食物豐富性及飽足感,如菇類、蒟蒻製品等。油炸製品儘量少使用,或是以相似品來替代。 醫師提醒,藥膳煮好時要將浮油去除,避免喝湯時,喝下太多飽和脂肪酸及熱量,對於痛風患者,不宜大量喝藥膳湯汁。 而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如沾醬等,對於要控制血壓的人使用沾醬可加少許熱開水稀釋使用、。 諺語說「補冬補嘴空」,描述民眾喜歡在冬天進補的習性。中醫師指出,當氣候開始明顯變冷,自然環境的改變,間接影響身體代謝,生理上所需的熱量,又與日常生活的飲食密切相關。透過藥膳的調理,可以調節免疫力,進一步預防疾病的發生。現代人營養過盛、外食增多、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常見口臭、火氣大,所以傳統藥膳不見得完全適合。 傳統中醫認為,「冬天進補,春天打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思是冬天保養得好,有助來年健康,更能避免在春天時傷風感冒或者是發生重病症。 補藥往往較滋膩,如果服用者腸胃不好,吸收太差,反而感到不舒服。所以中醫強調必須先改善腸胃功能,之後再予溫補藥,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然而,虛者不一定全部適合溫補,倘若由於身體消耗、體液不足,表現出交感神經亢奮,而補養藥能使人體功能亢奮,食用的患者會出現「虛火」亢進的症狀。醫師表示,虛性亢奮患者,在吃過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之後,體內火氣往往變更大,甚至有些人明明身體處在感冒或紅腫熱痛發炎狀態,補品依舊大吃特吃,導致發炎、腫脹更厲害。。進補大致分為涼補與熱補,現代人的進補未必都需要大魚大肉,但只要用對藥材,進補不會導致中風、心臟病。 中醫師表示,進補的藥方針對個別狀況調整,體質太燥熱的人不需要勉強喝熱補方,不妨以涼補藥方為主。不過,涼補、熱補的方向仍須由中醫診察後判斷。每種藥材都有其特性,傳統溫熱補品對營養不良的婦女有改善體力、補充營養的作用,但現代這類體質的婦女已經較少見。就診時中醫師會視實際狀況,擬定藥方。 醫師提醒民眾,食補之前應該先辨清體質,記得補品也應有所選擇,不是藥材、肉類愈多愈好。原則上容易口乾舌燥、口破、怕熱、便秘等屬燥熱體質者,應以滋陰清熱涼補法為主。四肢冰冷、畏冷、喜熱飲等屬虛寒體質者,應以溫陽祛寒溫補法為主。正常體質者則可用氣血陰陽併補平補法。建議可以在進補前先找中醫師診斷,瞭解自己體質類型,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食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