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公司管理/馬化騰:企鵝帝國的邏輯,你看懂了嗎?

大陸騰訊旗下微信和QQ的月活用戶數已經分別達到8.06億和8.99億。放眼互聯網,無人能敵。但是馬化騰一直有很深的危機感。 45歲的馬化騰創辦騰訊18年了。 剛剛過去的11月11日是騰訊18周年紀念日,當天馬化騰聯合總裁辦成員給在職員工、離職員工、外包人員和公司服務人員發出了總計3000萬元的微信紅包。 那天應該是“雙十一”的主場,結果朋友圈被騰訊的“紅包雨”刷屏。 這並不是高潮。因為馬化騰晚些時候還宣佈了一個決定,給在職員工每人300股騰訊股票。按照當前騰訊每股200元港幣的股價,他們預計拿出了15億元用作此次獎勵。 按照目前2300多億美元的市值,騰訊已經是亞洲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馬化騰有理由讓幾萬名員工一起分享這筆財富。這個自稱是典型的“程式猿”、原本沒打算開公司的企業家,在很多場合都表現得十分謙遜,面對自己人也不例外,“騰訊18年來,我更多講的是感恩,感恩所有的同事們。” 實際上,他正手握一個帝國。騰訊旗下微信和QQ的月活用戶數已經分別達到8.06億和8.99億。放眼互聯網,無人能敵。 但是馬化騰一直有很深的危機感。自3Q大戰以後他總是強調生態,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對未來,他不確定什麼樣的技術或應用可能顛覆微信,鼓勵內部良性競爭。如果試圖還原他18年來的創業路徑,必然繞不開敬畏、創新、開放等幾個關鍵字。 騰訊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主機板上市,當時發行價為3.7港元,市值62億港元。當時有同事私下討論,什麼時候可以出手?據說CFO給出了“大膽預測”,怎麼也得到10港元。誰也沒有想到,12年後騰訊的股價在200港元左右,是上市初期的60多倍,市值則是300倍。 這也是馬化騰始料未及的。在他記憶中,騰訊至少經歷過三次特別大的困難。 早期騰訊希望像賣電子郵箱系統一樣兜售開發軟體產品,一些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倒是願意買,但即時通信產品只有一套,怎麼重複銷售?與傳統產品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更新維護,不可能是一錘子買賣。最糟糕的是,他們壓根沒有中標。當時的QQ已經積累了不少用戶,他們卻沒有錢買伺服器。騰訊一度艱難得要出售,這是事實。 後來IDG和香港盈科數碼投資了騰訊,稍解危局。但是投資人卻擔心騰訊沒有商業模式無法變現,再找接盤資金的時候,騰訊再次遭遇冰凍。馬化騰回憶,“IDG曾經拉我們去見新浪等互聯網公司,開始感興趣,但都沒看上我們。”據說,當時新浪拒絕的理由是技術人員覺得一個月他們就能做出QQ這個軟體。 即使上市之後,騰訊依然遇到過很大的危機,最明顯的一次是新浪微博崛起。以輿論廣場立足之後,微博一直想延伸做社交網路。有天馬化騰聽說某學校的一個班級使用微博通信,這讓他有種汗毛豎立的擔憂。他第一反應是,“我們也要做微博”。騰訊一度投入重金和精力試圖翻盤。但是馬化騰很快也意識到,同樣的產品沒有辦法戰勝對手,就像在即時通信領域,競爭對手無法撼動QQ。最後微信的存在反而成為了微博的最大威脅。 實際上,騰訊歷史上最大的危機應該是2010年的3Q大戰。在此之前,騰訊無處不在的觸角被互聯網界視為“全民公敵”,這種情緒被3Q大戰所引爆。 騰訊創始人之一陳一丹曾告訴媒體,“3Q大戰讓全公司都在思考,這個公司為什麼讓這麼多人誤解?先自我檢討,不要罵人家。這樣走下去怎麼搞?”馬化騰在當年的12月5日宣佈騰訊進入為期半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2011年決定開放。他告訴整個互聯網,“騰訊開放是不可逆的,這扇大門只要一打開,就不會關閉。” 此後,騰訊相繼把搜索、電商等業務以投資的形式交給搜狗、京東等公司,專注做互聯網水、電、煤的基礎連接服務。在BAT大舉投資佈局的時候,滴滴、新美大、58趕集等一批中公司聚攏在騰訊生態,也有一批創業公司願意親近他們。 IT評論人士評價騰訊的發展路徑時說,“騰訊創辦18年,走了一條從山寨,到公敵,再到大哥的奇妙路徑。” 技術出身的馬化騰,優勢在於做出一款改變世界的產品。但騰訊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更需要掌門人的領導力。 創業初期時,馬化騰完全顧不及什麼是領導力,讓公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可以開公司。所以第一步就是找合夥人,他們可以彌補我的缺陷。” 他找到的三位合夥人許晨曄、張志東和陳一丹都是他的中學或大學同學,曾李青則是過去的同事。這幾個人各有所長,互補性強。馬化騰要做的是,“用好每個人的特長,平衡各方意見”。他不是霸道總裁,管理上也不是一言堂。 創業早期,騰訊幾個合夥人一人一份雞煲飯,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一堆公事也擺上檯面,很多公司的重要戰略決策起源於此。吃雞煲飯是騰訊合夥人文化的一個象徵。 甚至在幾個合夥人逐步退出一線管理之後,他們仍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沒有違和聲音或事件傳出。陳一丹對此的解釋是,幾個合夥人家庭背景相似,導致大家性格相近,比較溫和細緻,能夠接受協商制,而不是追求個人英雄主義。 然而互聯網瞬息萬變,騰訊這座帝國如何保持創新?這是馬化騰必須面對的。 2010年,所有人都在爭奪移動互聯網船票,那是非生即死之戰。百度、360等公司被認為在這波浪潮中沒有拿出真正有影響力的產品而有掉隊風險。騰訊的處境也不樂觀,微博在覬覦社交網路,從PC到移動轉型中,QQ的歷史包袱又很沉重。馬化騰坦承,這是他們遭遇的最大危機。 當時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參與顛覆型的產品研發,誰最先解決手機移動終端問題,誰就勝出。最後QQ郵箱團隊開發出一個通過手機快速收發郵件的用戶端產品,快到讓使用者以為不是郵件,這個產品就是後來的微信。它的研發者張小龍因此成為微信之父。 在騰訊,他們早已習慣競爭對象可能就是自己人。馬化騰毫不避諱這點,甚至他覺得內部良性競爭很有必要。“自己打自己才會努力,公司才不會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 2013年,馬化騰在接受央視對話採訪時稱,他們拿到了一張移動互聯網的站票。今年6月,他說,還沒等我們坐下來船已經到岸了,要上新大陸了。因為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波技術浪潮才是未來,包括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巨頭都在加緊佈局。AlphaGo人機大戰時,馬化騰和團隊都很興奮,這個沉寂多年的技術煥發新機,他們蠢蠢欲動地想做點什麼。 收納了350萬個應用、日分發達2億的應用寶7.0版本將新增一個基於AI和雲端的機器人功能,未來用戶不下載滴滴也可以在應用寶裡叫車。騰訊會基於AI做更多技術層面的研發,開放給更多合作夥伴。 即便如此,馬化騰仍然不知道下一個影響世界的創新會是什麼。“每一次大的變革都伴隨著終端的變化,智慧手機興起,一切的生態都不一樣。未來隨著VR、AR等終端越來越普及,也會發生新的應用場景變化。” 從上學開始,馬化騰就鍾情天文,雖然這與他創業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對他思考問題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喜歡天文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遇到什麼事情都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會讓你想得更開。”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