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觀」入農村 打造水雉棲息地

【吳詩禹 彭晉祿 台南官田】 水雉是農委會公告的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棲息於浮葉植物生長的水澤溼地與埤塘,目前僅在大台南地區還能發現牠的蹤跡,因為棲地受破壞,水雉一度只剩50多隻,近年來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相關單位的努力復育,目前大台南地區水雉族群總數已接近350隻,更將「綠色保育」的觀念帶入農村,營造無毒友善的環境,更重現農村豐富的生態。 體態優雅的水雉行走在水面上,捕食小型魚類、水生昆蟲等,即使過了繁殖季,褪去了亮麗羽色以及長長的尾羽,在水面行走或飛翔時飄逸美麗,依然吸引大家的目光。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 翁榮炫:「牠這段時間換出來的,冬天的羽毛,牠本來肚子黑的就會變成白色,背部也會從原本的黑色變成褐色,牠們冬天要比較樸素一點,在這種環境比較有保護色。」 由於土地開發和環境破壞,讓水雉的生存出現危機,因此林務局自95年起,補助民間團體辦理「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計畫,透過園區人工埤塘溼地經營與管理,提供水雉繁殖的環境,並加入「綠色保育」觀念種植有機無毒菱角,希望改善水雉的生態環境,而在復育水雉,在今年也有顯著的成績。 林務局副局長 楊宏志:「生活在這邊真的很不錯,族群量從不到50隻,到現在已經達到350隻了,那這是一個很可喜的現象。」 白天菱角田水雉活動,夕陽西下,田裡仍是充滿生機,在水田裡的鉛色水蛇,還有由於農藥的濫用,不常見小型纖細的台北赤蛙,還有背上揹著卵,等待牠們孵化的負子蟲公蟲等,都可在綠保的契作田裡發現。 生態觀察家 林青峰:「可以春夏的時候來,可能有超過5種的青蛙,在(有機菱角田)這邊叫,那春夏你在慣行的(農田)裡面,只聽到澤蛙在叫,而且數量會很少,只有牠可以適應那邊。」 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學生 陳冠綸:「那我之前看到鉛色水蛇,都是在後面那邊,綠色保育的菱角田,那現在可能看不太到,是因為菱角的植被比較茂密。」 讓原本死寂一片的農田又有了豐富生態,這樣轉作有機的農民,也有了實質的鼓勵。 農民 梅克草:「用很毒的東西去處理一些蟲害,變得是說那些蟲害牠還是在,可是你把那些天敵都殺掉了,那有機就不一樣,有機 我們需要它的生態。」 每年一期稻作收割後,農民就會種植菱角,現在我身旁這2分6的農田裡面種的菱角,都是用綠色保育觀念所栽種的,這樣有機無毒的環境,不僅農田裡充滿生命力,消費者也吃得到安心與健康,最重要的是這些農民有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