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門螺旋桿菌有症狀再治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若無症狀,不一定得治療。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詹德全表示,從健檢得知感染卻毫無症狀時,不一定得服藥治療,但感染的同時有胃炎症狀,還是建議徹底服藥治療;醫師並提醒,胃部不適服胃藥2周未改善,或改善後又復發的民眾,一定要積極尋求專科醫師診斷,以了解是否有惡性疾病的可能。 詹德全主任昨(11)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演講中表示,不少學者主張,對於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沒有必要投予抗生素。台灣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平均感染率根據報告為54.4%,而胃癌病人感染率為66.2%。 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果不用胃鏡,可用吹氣測驗、抽血檢查、糞便抗原檢測或是尿液檢測;用胃鏡則可抽取組織、病理化驗或進行細菌培養試驗。 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導致胃癌的確實主因。醫師指出,國際癌症研究會於1994年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若遭感染可能造成胃炎,如果感染持續,可能導致胃癌。除了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食用太多燒烤食物、醃漬物,少吃蔬果及纖維素都是重要危險因子。 醫師提醒,家中直系血親有人曾罹患胃癌,罹患胃癌的機率將提高2~3倍。抽菸酗酒、胃部曾動手術、身患胃病,如惡性貧血、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症、胃潰瘍等都是危險因子。 早期胃癌並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表現,單憑症狀不易與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很多人認為只是胃炎,服胃藥了事;加上民眾對於做胃鏡的不舒服與恐懼感,胃癌在台灣早期診斷率不高,然而到了後期再找醫師,治療上往往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