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6地震今年2起 助釋能量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0日電)宜蘭外海今天發生芮氏規模6.5地震。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發生3次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去年1次也沒發生,今年至今2起;氣象局認為,以釋放能量角度來看,反而比較好。

台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因兩個板塊擠壓作用,幾乎天天有地震,尤其東部最頻繁,但多數是無感。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根據歷年資料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發生3次芮氏規模達到6或6以上的地震,規模5或5以上平均30次。

根據地震測報中心近3年的統計,2010年,台灣規模6以上地震有3次。其中3月4日高雄甲仙地震規模達6.4,加上深度只有5公里,屬於淺層地震,發生不少災情。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2011年,台灣沒有發生過規模6以上地震,比較不尋常。今年2月26日,屏東縣霧台有1次規模6.4地震,今天宜蘭外海再發規模6.5地震,已是今年第2起規模6以上地震,以釋放能量角度來看,反而比較好。

氣象局試算,今天這起地震換算成原子彈爆的威力,相於2.8顆原子彈;不過,宜蘭並未傳出地震災情,郭鎧紋認為主要是震央深度達到61.9公里,震波傳到地面時,力量已減弱許多。

氣象局去年11月14日,啟用設在宜蘭頭城外海的台灣首座海底地震站。今天宜蘭外海地震,很快測到震央及規模。

氣象局比較頭城外海及陸上地震站,今天外海地震站測到的初達波,一般俗稱P波,比陸上地震站測到時間快了約3秒;測到隨後到達的S波時間,比預定快了5到6秒,發揮及時通報的功能。

頭城外海地震站除了測地震,還能測海嘯,並利用電纜線傳輸資料,外海地震站距離頭城約45公里,地震測報中心預計推動第2期延伸計畫,希望地震站再往外海延伸到90公里,預期取得地震資料的時間,可以再快1倍。10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