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搖滾 阿富汗青年戰後重生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昏黃燈光下,阿富汗搖滾教父準備唱下一首歌,身後螢幕投影著法國電影《恨》(La Haine)的畫面。他問台下觀眾,如果他們躺在壕溝裡奄奄一息,會想唱哪一首歌。 據《路透》報導,對阿富汗第一個重金屬樂團「陌生之境」(District Unknown)來說,最想唱的無疑是「爆炸後2秒」(Two Seconds After the Blast)。這首歌即將收錄在他們的第一張唱片「24小時人生」(A 24-hour life time)。 吉他手奎森.福尚吉(Qasem Foushanji)說:「我們一直生活在可能等會就要死去的恐懼中。」今年5月,阿富汗首間搖滾學校開幕,培養了些新興樂團,陌生之境便是其中之一。 抒發戰亂的負面情緒 喀布爾的「音聲中心」(Sound Centre)音樂學校裡,迴盪節拍強烈的重金屬搖滾樂和攻擊性的歌詞。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阿富汗青少年在戰爭中所目擊的一切暴力,都靠這些強烈節拍宣洩。 陌生之境的歌曲「野獸」(The Beast)裡寫著:「我聲嘶力竭大吼,要讓你能夠逃走。」奎森的哥哥、也是該樂團鼓手帕德蘭(Pedram Foushanji)表示,「野獸」指的是恐懼,如果人能克服恐懼,便能了解自己。 喀布爾的搖滾樂學校,位在一間名為「集合處」(Venue)的小餐廳裡。這間音樂學校的成立,象徵塔利班垮台後,社會和個人自由的回歸。在塔利班統治下,任何一間搖滾學校都會被摧毀,其間的音樂家必死無疑。 即使是今天,塔利班統治已結束11年,阿富汗年輕搖滾音樂人,有時被迫要戴面具演出,避免被宗教保守人士攻擊。多年來,北約軍隊帶入西方的廣播、電影、網路和一堆音樂唱片,使得阿富汗早已種下搖滾樂的種子。 阿富汗搖滾學校的誕生,要歸功於3名不太可能湊在一起的人:來喀布爾教音樂的波士頓大提琴家雷札克(Robin Ryzek)、前巴基斯坦難民札登(Humayun Zardan),他年輕時被禁止學吉他,現在決心要在他的餐廳裡看見年輕的阿富汗搖滾樂手,另一人則是澳洲龐克吉他手畢爾德(Travis Beard),他被認為是喀布爾的搖滾樂教父。 「大多數阿富汗人不了解他們在聽什麼,對他們來說,這是新奇的音樂,深深吸引住他們。」綁著馬尾的畢爾德說。目前,這所學校吸引約20名學生,其中幾個女孩,希望透過搖滾樂來逃避生活中的束縛。 帕德蘭和奎森在伊朗流亡時,接觸到美國金屬製品合唱團(Metallica)的唱片,這對兄弟馬燃起對這種快節奏又具侵略性的音樂的興趣;他們說,童年飽受戰爭和暴力,重金屬音樂能幫助他們。「在演奏重金屬音樂時,我感到特別放鬆,因為每日瑣碎生活讓人累積太多的負面能量,」帕德蘭表示,「演奏重金屬音樂讓我感到更好。對我來說,重金屬就像是其他人的打坐一樣。」 喀布爾心理學家拉札比(Mohammad Zaman Rajabi)表示,阿富汗年輕人選擇用重金屬表達自我,跟美國年輕士兵在面對越戰的恐怖時,轉而去擁抱1960年代搖滾樂是一樣的道理。 拉札比表示,重金屬搖滾樂的快速節奏,對那些已對暴力麻木不仁的年輕人來說,極具吸引力。在喀布爾大街上,常看見阿富汗青年就著搖滾樂搏鬥摔角。 「這讓他們有機會以最具侵略性、最受虐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最深的情感,」他表示,「這是面對現實較聰明的方式。在傳統音樂中,你需要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夠彈好諸如西塔琴等傳統樂器,但是重金屬樂讓孩子覺得比較輕鬆。」 在搖滾學校中,對抗壓迫是一個重要主題。在演出中,由該校創立者播放的《恨》一片,描繪的是住在法國貧窮住宅計畫區的3名20多歲移民青年的艱困生活。 演出時,學生們聆聽了強尼.凱許(Johnny Cash)的傳記電影《為你鐘情》(Walk the Line)的一段聲音檔,當知名美國唱片製作人問凱許,如果他躺在壕溝中垂死時,他會唱那一首歌,「用哪一首歌,讓上帝知道你對於這一生有何感覺?用哪一首歌來總結你的人生?」 「這教導了他們搖滾的態度,3年前,他們還只是害羞的小男孩,」畢爾德指出搖滾學校的影響,「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人們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你不可能走到街上大放厥詞,別人會狠狠打你一頓。你真的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只有在舞台上,或透過畫布。」畢爾德表示。 帕德蘭過著工程學生和搖滾樂手的雙重人生,而奎森則是從大學中輟,全心追求藝術和音樂。「帕德蘭在學校曾被別人騷擾,他們叫他是撒旦的愛人。」尚哈希表示。民眾容易誤解搖滾樂,是因為搖滾樂被貼上撒旦或反伊斯蘭的標籤。 畢爾德表示,喀布爾的搖滾樂手需要特別注意安全,有時還會因為安全因素而取消表演。喀布爾當地可能願意接受搖滾學校的存在,但是想要在受塔利班影響的阿富汗其他地區演出搖滾樂,目前還只是不切實際的願望。 搖滾並非男性專利 從「搖滾喀布爾」(Rock in Kabul)音樂節,擴展到1年6場音樂會的規模,可以看出喀布爾當地對西方音樂的接受程度。「搖滾喀布爾」音樂節由畢爾德籌辦,吸引近450名觀眾。起初,音樂節的觀眾中只有10%為阿富汗人,但現在外國觀眾和阿富汗本地觀眾的比例各占一半。 喀布爾搖滾學校允許年輕阿富汗女孩上台表演,與阿富汗大多數學校不同,這裡不存在著性別隔離。「我一直很想學習演奏搖滾樂,也試著在別的地方學習,但那些地方都是由男性授課,學生也都是男生,他們會騷擾我。」戴著黑頭巾的莎哈爾.費特拉特(Sahar Fetrat)邊說邊撥著吉他弦。 16歲的費特拉特是一名高中生,她和20歲的姐姐莎達芙(Sadaf)一起來上課,她學彈吉他,姐姐學打鼓。「這間學校的老師習慣和女性相處。這裡的學生也是,他們不會不自在。我之所以想要學習搖滾樂,是因為我是好動的人,搖滾樂非常狂野,在演奏時,我可以放開束縛。」她表示。 這裡的學生每週要進行一次混合性別的演出。「性別隔離為這個國家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計畫要組成一支女子樂團的畢爾德表示,「阿富汗音樂界的男性人口甚至不想給女孩一個機會,他們在女孩還沒開始演奏前就嘲笑她們的能力。」 「最惱人的是,我們說的不是那些神職人員或保守人士。我們說的是那些已經在玩音樂的阿富汗年輕人,這些人會去參加派對,過著半西化的生活。但他們對待女性仍是抱持保守態度,這太荒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