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中國躺平世代的兩個真實故事

作者:西西瑪/換日線專欄

曾有一位年輕的台灣同事在向我描述完自己「無欲無求」的人生哲學後,問了一句:「我這樣會不會太躺平?跟你在中國工作時看到的年輕人一樣嗎?」

「躺平」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為:「2021 年開始在中國流行的網路詞語。指 90 後和 00 後的中國年輕人在國內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的階層流動困難、社會問題激化的大背景下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而做出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其具體內涵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費』、『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中國資本家賺錢的機器、被中國資本家剝削的奴隸』⋯⋯」

相信許多人看完以上的解釋,依舊感到抽象,甚至有些難以和現實連結,因此接下來筆者就以過去在中國工作時認識的兩位青年為例,聊聊他們徹底奉行「躺平主義」的生活方式,讓各位讀者能更深刻的體會一下「我所看到的躺平世代」。

生活壓力下「偽婚姻」的真實寫照

婷芸(化名)是一位 1989 年出生的廣州人,或許因為踩在 90 後的邊緣,婷芸「躺平」的程度不如上述定義所形容得那麼徹底,但依然有許多令人聽完感到不可思議的事蹟。

婷芸是我的下屬,有一個未滿兩歲的孩子,但因長年與丈夫分居,小孩九成以上的時間都由婷芸的父母照顧。問她難道跟丈夫的感情不好嗎?她搖搖頭,打趣的說:「不會呀,我昨天下班才和我老公約在兩人各自回家必經的地鐵站,坐在月台一起打手遊,玩了兩個小時再各自回家,就像大學時期約會一樣。

感情沒有不好為何要分居呢?婷芸說:「買不起、也租不起房呀,我和老公都只是個小社畜、小白領,工資夠養活自己就不錯啦!我們各自的父母家也都沒有多餘的空間,住誰那另一人都是委屈。夫妻倆商量了半天,反正平時也是上班、下班、回家睡覺,不如各自住各自父母家,下班後或週末再偷個閒見見面就好啦!」

聽完她的處境,實在感到有些同情。婷芸的工作能力並不差,我曾多次鼓勵她爭取升任管理職以提升薪水。但她每次卻總是搖搖頭說:「領導,不了吧!信價比不匹配呀!漲了幾百塊工資,責任壓力山大!我多出的那一點職位、工資,還不是從其他更底層員工身上榨出來的?我在這個階層這麼久了,也習慣了,要我換個身分去壓榨別人,我做不到啊!」

雖然婷芸總是笑臉迎人,多次婉拒我時也令人難辨是開玩笑還是說正經的,但幾次後我也就絕口不提升職的事。而她依舊每天下午 5 點 58 分左右就出現在打卡機旁滑手機等待,6 點一到馬上走人,擺脫「資本機器」的奴役後,身影隱沒在每日運量超過 40 萬人次的珠江新城地鐵站。

不婚不養、不被資本社會「奴役」

在一次中國南方郊區的小旅行中,我坐在大巴裡,參與旅行社工作人員安排團員自我介紹的餘興節目。一位身材微胖,有些不修邊幅的青年站起身來,接過麥克風,面帶一絲不情願的說:「換我了是吧,噢!大家好!我叫亦偉(化名),95 年的,我呢⋯⋯目前在家啃老,家裡除了父母外還有一條狗,沒啥興趣嗜好,平時就愛炒股,給母親整天盯著也挺煩的,於是吧,就報名今天的行程,講完了。」語畢,亦偉獨自一人坐回座位,戴上耳機,不發一語地盯著窗外。

當晚,由於我和亦偉被安排在同一爐烤肉,看著他獨自一人坐在一旁玩手遊,不吃也不喝,我主動坐到他身旁與他交談。起先亦偉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了一跳,怯生生的一直拉開椅子和我保持距離,後來發現我開啟的幾個話題、用詞都算對得上胃口,話匣子終於逐漸打開。

亦偉自大學畢業後,兩三年間換了 8 份工作,每份工作約莫都只做不到 3 個月;並且他在挑選工作時有一項相當特殊的要求,就是「不想與人對話,可以自己一個人作業」,因為「受不了要為資本家卑躬屈膝」,也不想跟其他「被資本家所奴役的人們相處」,這一連串憤世忌俗的觀點令我頗為吃驚。

「但,現實一點,人在社會上生存,總要有個謀生方式自立吧?」我問道。

「炒股、打工,每天賺點飯菜錢,反正我打定主意不買房、不買車、不婚不養、不偷不搶,過完一輩子,也就完了。總之,我這個姓的全中國滿大街,不差我一個傳宗接代。」亦偉笑答。

「你總有些夢想?或總有些想做的事吧?」雖然竭盡所能的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看法,並扮演一位旁觀者的角色,但我終究忍不住帶著立場問道。

亦偉一聽,馬上重新穿回盔甲,舉起盾牌,一臉不屑地看著我說:「理想、夢想,都是資本家塑造出來,讓人一輩子做牛做馬為奴的說詞,您估計又是哪家大企業、外企高管啥的吧,甭您說教,我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啥。」說完,亦偉站起身來,頭也不回的走回旅社。

接下來幾天的行程中我們再無任何交談,多數時候,即便去到好山好水的絕美景點,他仍自我沉浸在股票交易軟體——這個同樣是資本家設計出來的遊戲中,與世隔絕。

夾在兩代人之間的「不評論世代」

80 後的我,身處上一代人的傳統觀念,和新一世代 90 後、00 後的新思維間,面對思想的衝突與矛盾,也常迷失其中;但又總覺得環境不斷變遷,用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與環境共存,似乎很理所當然。

作為「夾心世代」的我只能期許自己:無論是面對 60、70 年代人「奴性」、「鄉愿」,又或是 90、00 後「躺平」、「佛系」,在發表評論之前,還是應該多點耐性,試著理解那一代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做出每個選擇的理由。或許「不評論,只尊重」才是跨世代間能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的最佳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我的大開眼界、他們的習以為常──中國躺平世代的兩個真實故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內卷」、「躺平」與「996」:中國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焦慮與競爭

中國「 31 項惠台政策」之我見:居上位者請正視問題,別讓台灣「天然亡」在我們這一代

作者簡介:

西西瑪,兩岸工作者,曾任職於中國房地產集團,因新冠疫情影響返回台灣重新出發。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