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不會捷克文,也能到捷克留學嗎?

作者:劉郁葶/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

出國唸書並非如表面光鮮亮麗,海外遊子可能面臨文化衝擊、語言隔閡、孤單寂寞、課業繁重等壓力。記得上個月,與剛來捷克一週的朋友 T 見面,她一看到我便訴苦:「我來的第一個晚上在宿舍大哭,我好想要回家,出國唸書和我想像的不一樣。」看到 T 的反應,我想到剛來捷克時的自己,面對文化差異與生活挑戰,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

在此說明,我會把它稱之為「挑戰」而非「缺點」,是因為在其他國家唸書,也會面臨相似的挑戰。而如何克服困難與調整心態,是留遊學生的一大課題。

課業要求繁瑣,期末蠟燭兩頭燒

來到捷克後,我才發現:「臺灣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不用寫論文,就能大學畢業的國家吧!」當然,臺灣部分科系有畢業專題或小論文的要求,但普遍來說,修畢學分即可拿到畢業證書。

不過,若想從捷克的大學畢業,則必須要完成一篇論文,我的捷克朋友為此叫苦連天;聽到我只需修滿學分就能從大學畢業,表示相當羨慕。在大學畢業後若想要繼續進修,在捷克念研究所不僅要完成論文,還得通過畢業考,因為該考試的目的旨在考核學生過去幾年所學的專業知識,準備起來並不容易。

至於碩班課堂學習的部分,除每週指定閱讀外,還需完成小組報告,期末也得「交小論文」以及「參加期末考」。就我的觀察,臺灣的碩班不太流行考試,但捷克仍相當重視測驗,期末往往面臨「小論文」與「期末考」兩頭燒的局面。

行政效率慢,凡事請耐心等候

歐洲的行事效率不如亞洲高。在捷克,幾乎辦任何事情都要排隊,舉凡領國際學生卡、辦門禁卡、門號、保險卡等,再小的事可能都要等半小時以上,且不一定馬上辦成功。因此,想要在當地生活也必須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素質。

有時排隊終於輪到了自己,但對方可能因為「要下班了」,或辦理過程出狀況,請你改天再來,當然也要再重新排隊。而這也這讓急性子、一向追求效率的我,一開始難以適應。

記得學期初寫信給教授詢問加簽,教授一週後才回,同樣讓急於安排課程的我很焦慮。不禁回想,過去在臺灣唸大學時,老師與助教都快速回覆;但在捷克等上一週很正常,須具備十足耐心。

不會捷克文,仍有溝通障礙

雖然上一篇文章提到,布拉格的英文能力還算不錯,無需精通捷克文就能活下去。然而,日常生活中,偶爾還是會遇到因為「對方只會講捷克文」而導致溝通上出現障礙。

例如,不是每個宿舍管理員都會講英文,有幾次我想借晾衣間的鑰匙,對方卻指著洗衣間說「沒有了、沒有了」,要我離開。我拿出衣架示意晾衣服,比手畫腳半天,對方還是聽不懂,直到我查到「晾衣服」的捷克文,才順利借到鑰匙。類似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超市、行政單位。

從長遠來看,未來若想在捷克當地就業,不會捷克文也可能成為求職的阻礙。另一方面,雖然捷克人願意和你說英文,但若想真正融入捷克人的圈子,或許還是需要熟悉捷克文。

捷克飲食:重油、重油、少蔬菜

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對臺灣人來說,吃飯是絕對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捷克人較不重吃,且食物和臺灣有顯著差異,捷克飲食特色是油、鹹、重口味,選擇也較單一。我問過許多在捷克唸書、工作的臺灣人,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吃不慣捷克的食物。

好比說,捷克人喜歡吃燉牛肉配一種會吸附醬汁的麵包(dumplings);或烤豬肋排、燉鴨肉、炸雞排配上薯條或馬鈴薯泥;又或是漢堡、淋上肉醬的義大利麵等。在捷克,鮮少有機會吃到蔬菜,米飯也不常見,若想吃得營養均衡,或許得下廚或去中餐館。

不過,想要自己下廚可是件十分耗時的事。從超市採買、洗菜切菜、料理到洗碗,前後就要花上兩小時。若自己想要輕鬆一點而選擇外食,烏俄戰爭導致原物料上漲,使得上餐館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時,我才意識到臺灣是多麽的便利,每個街角都有便利商店,可以直接買微波食品加熱;臺灣處處都有小吃店與餐館,不僅便宜且選擇多元,這是我在臺灣覺得理所當然,但來捷克後發覺難能可貴之處。

冬天令人憂鬱

捷克屬溫帶大陸型氣候,冬寒夏熱。冬天大約在 0 至 -10 度之間,一開始看到雪,覺得格外興奮,但時間久了,卻也逐漸感受到下雪所帶來的不便。

例如,下雪的日子想出門一定要「配備齊全」才能上路。因為懸在空中的雙手,短短幾分鐘就凍僵,有幾次沒戴耳罩還弄得耳朵還凍到發疼;走路一定要小心翼翼,以免滑倒。對於從小生活在亞熱帶的我,歐洲的冬天漫長冷酷,非必要時不想出門,心情也變得憂鬱。

此外,捷克的天氣相當多變,有幾次早上出大太陽,下午卻開始飄雪;幾分鐘前還是晴天,下一秒下起傾盆大雨。雖然已經 4 月,外頭陽光普照,但千萬別被騙了!天氣依舊寒冷,白天仍在 10 度以下,晚上只有2 至 3度而已,出門仍需穿上大衣。

交友模式大不同

這次 23 歲出國念書,是我第一次離家這麼長時間,在人生地不熟的捷克展開新生活。也因為家鄉離我好遠,又加上時差,未必能即時分享心情;而我所經歷的一切,遠在數千公里外的親友也未必理解。

不過,想融入當地社群,又因歐洲的交友模式與亞洲不同,他們多數喜歡參加派對或去酒吧喝個幾杯,對幾乎不參加派對和去酒吧的我來說,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除了上述的挑戰外,還有其他諸如看醫生不方便、與異國室友相處等挑戰。好在,我也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適方法,在此分享給大家。

有問題向朋友求助

在異國生活,維持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變得相當重要。當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無論是和家鄉的親友分享,或和異國新認識的朋友出去散心,也都有助於調適自己的心情。

好比說,這幾個月下來,我認識在捷克讀書、生活多年的臺灣人,向他們分享自己的困惑與困難。他們除了會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如何解決外,也能用更宏觀的角度,說明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而我也因此收穫良多,更懂得如何在這個陌生國度好好生活。

環境迫使自己獨立

或許正是因為環境的不便,讓我能夠獨立與成長。在臺灣不常煮飯的我,如今能在廚房獨當一面,短時間內煮出咖喱飯、炒飯、炒河粉、義大利麵、燉飯,捷克朋友嚐了食指大動。

放假時,我去巴黎、義大利、柏林與巴塞隆納旅行,多數時我都是一個人找路、轉車,獨自享受異國風景。有次因旅伴錯估時間而沒搭上班機,在一片慌亂中,我重訂機票,在偌大的機場找到對的航廈,一個人搭飛機回布拉格。我才發覺,原來我不需要依賴他人也可以完成這麼多事,原來我比想像中還要勇敢。如果沒有在國外生活,我或許不會意識到這件事。

入境隨俗,用在地人的角度思考

有次我和捷克朋友抱怨,捷克的行政效率不佳,若在臺灣早就接到大量的客訴。他說:「聽起來臺灣是個很有效率的國家。但這裡的一切都比較慢,也許你也可以試著慢下來。」

我才意識到,臺灣的高效率把我「寵壞」,讓我很容易沒耐心。歐洲的生活與工作步調較慢,公司與員工將「準時下班」視為理所當然,時間一到就關門走人。而臺灣雖然凡事便利、快速,卻往往是用加班、趕工換來的,長期下來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不佳。而這也不禁讓我開始思考:臺灣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在了解東西方工作文化的差異後,我也不再像以前心急,逐漸適應了捷克當地的步調。

回歸初衷: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在異國遇到挫折,難免有「想念臺灣」、「我為什麼在這裡?」的想法。這時候要靜下心來問自己:「我的初衷是什麼?」有段時間我感到迷惘,過於追求同儕的認同,反而到頭來心裡卻感到空虛。

後來經過反思,我發現寫作、學習、交當地朋友、旅行才是我來捷克的初衷,開始有意識地篩選社交活動。我也因此而多出了一些時間時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找回生活的踏實感。

雖然在國外生活面臨許多挑戰與挫折,但這往往也是訓練自己、更認識自己的好機會。把發生的好壞當作人生體驗,出國讀書將成一生難忘的回憶。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文化差異與挫折,卻讓我變得勇敢──在捷克唸書有哪些困難和挑戰?(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女孩出國留學,竟成同學眼中的「幽靈」?

25 歲那年,用 6 萬元旅費走遍歐洲 60 天──那趟壯遊教我的 5 件事

作者簡介:

劉郁葶,政大新聞系畢,獲捷克教育部MEYS獎學金,目前在捷克查理士大學當訪問學生,主修公共政策。近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撰寫捷克移民、媒體、轉型正義、文化遺產等主題的文章。經營《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分享在捷克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