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中年轉職,千萬要相信自己!

作者: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2020 年的 3 月 23 日,是大部分英國人都永生難忘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當時在任的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宣布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 將從 3 月 26 日起執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性封城,並提出“Stay Home, Protect the NHS, Save Lives.”的防疫三大主軸。

從那天起,接下來近兩年的日子裡,英國人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防疫限制中,其中包括三次大規模的全國性封城,與不計其數的區域性封城。直到 2022 年 2 月 24 日,英國政府才宣布將「與病毒共存(living with COVID)」,終止所有防疫政策。

在個人主義盛行並將自由視為天賦人權的英國,要實施封城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眼看着英國的疫情越演越烈,甚至一度還登上全球死亡人數第四高的國家。英國政府也只好硬起來,除了要求所有非必要的勞工(non-essential worker)都在家工作之外,連學校也教育機關與休閒娛樂的場所都全部關閉。

出不了門,反而獲得沈澱自我的機會

那段人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在家上課的日子, 讓許多英國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和家人的關係。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情況下,許多英國人得到沉澱的機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後續公司因疫情不景氣及受通貨膨脹開始裁員,許多人因為疫情失去原本穩定的工作後,英國更出現一波創業潮。許多人當了一輩子上班族,這下左手拿了公司發的資遣費,右手馬上就投入已經醞釀多年的創業計劃,為自己寫下職涯的新篇章。

從宣布封城到與病毒共存,在這不算短的23個月期間,我有幸躬逢其盛,從疫情一開始英國人集體恐慌搶衛生紙,到後來政府要大家與病毒共存。即使有症狀也不強制快篩,導致確診者可能就在你身邊。而全程參與這段英國抗疫史的我,除了大開眼界,見識到英國人如何一步步階段性地落實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外,我的人生也和許多英國人一樣,起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離開了工作 6 年多的前公司,在 2021 年 8 月跳槽到現在的公司。不僅正式成為了全遠距的工作者,更為自己打造了適合發展個人品牌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除了拜疫情期間 WFH 在英國成為主流的趨勢所賜,也要從一份聖誕禮物說起。

2020 年聖誕節前夕,英國正在經歷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第三次全國性封城,意味著英國人不能和往常一樣,和親朋好友來個不醉不歸的聖誕派對。事實上,當時不但不能開趴,英國政府還規定聚會人數的上限是 6 人。

為自己跨出夢想的一步

號稱有史以來最沒有節慶氣氛的聖誕節前,我收到英國前同事 T 贈送、改變我職涯的一份聖誕禮物─朗達.拜恩(Rhonda Byrne)撰寫的《祕密》。這本書的精髓在鼓勵讀者相信「心想事成」的力量,當時 T 寄給我書時,還特別在包裹裡留了一張紙條,鼓勵我多多思考職涯的其他可能, 因為她也正打算離開當時已經待滿 10 年的公司,為追求自己的夢想跨出第一步。

而在我周邊認識的親朋好友中,T 並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人,除了她以外,我的前同事中也有許多人不是早在疫情期間自行創業,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與熱情所在,毅然決然離開原本待得相當舒適的工作崗位。

T 是我在前公司交情最好的同事,我很感謝她如此用心良苦,因為她的這份禮物真的成功地改變了我的職涯,還讓我心想事成,不但在英國第一次被高薪挖角,新職位還是我夢寐以求的 WFH 遠距工作模式。

其實在收到 T 的禮物前,我壓根沒有轉職的念頭。當時我在前公司服務已經超過 6 年,算是資深老鳥,和同事相處很愉快。甚至也已經與好幾名同事建立了革命情感,說彼此之間像一家人也不誇張;更難得的是,我很喜歡我的主要客戶,對在代理商工作的人來說,幾乎已是無可挑剔的天堂,所以我沒有迫切想換工作的理由或念頭。

不過,在一切看似平穩的背後,卻有個聲音默默地呼喚我。雖然它的分貝很低,但話語的分量卻很重,它告訴我在這個舒適圈裡待了太久,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在讀完《祕密》之後,心底那個聲音終於找到了調控音量的開關,它也一天比一天大聲地告訴我:如果有想實現的夢想就該大膽去追,因為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做得到。

抱持信念穩定前行

然而,改變的動力必須來自追求更好的工作條件。對當時的我來說,更好的工作條件意味著更高的薪資待遇,以及更能配合生活型態的工作模式。女兒小龍女在 2020 年出生,讓我正式晉升成為二寶媽,如果繼續保持每個月出差飛到不同國家的工作型態,讓讀者先生偽單親地獨自照顧兩個孩子,對我們全家人的生活會造成不小的挑戰。因此擁有一份能兼顧家庭與職業、薪水又更高的工作,就成了我當時最希望能實現的理想。

在當時這樣的想法一出現後,就在我心裡萌了芽。再加上《祕密》的影響,我開始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朝著希望的方向改變,邁向職涯的下一個里程碑。說也奇妙,或許是吸引力法則真的開始運作,大概從 2021 年 3 月起,我開始經歷人生中最多獵頭(headhunter)和我聯絡的階段。

有時一天之內甚至不只一間公司的獵頭打電話或寄 email 給我,而我那時才了解行銷業經過疫情一年多以來的催化,整個產業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愈來愈多企業意識到需要投資成本在行銷上,尤其數位行銷更成了靠疫情崛起「宅經濟」的中,不可或缺的行銷方式。

2021 年 5 月中,這些和我聯絡的獵頭之中,終於有一名提出的職缺引起了我的興趣,該職缺符合我對工作的要求,除了薪水更上一層樓之外,也能順應後疫情的職場趨勢,將上班模式改成完全遠距的工作型態。

與獵頭初步討論後,我同意他將我的簡歷寄給徵才的公司,6 月時參加了兩輪面試,並在兩週後正式得到比我原服務單位規模大兩倍的行銷公司 offer。整個轉職過程順利到像做夢般不真實,完全就是名副其實的美夢成真。

在異地美夢成真

在異國第一次被「獵頭成功」(headhunted),代表我的專業能力受到業界肯定,才能被挖角到薪資及福利更好的大公司。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在英國從事的第一份和中文能力完全無關的工作,所以我的僱主選擇挖角我而非其他的英國母語人士,是因為我的專業能力比他們強,而不是因為我的雙語能力。能在競爭超級激烈的行銷業打敗一般的英國母語人士,順利被挖角成功,象徵著我在英國職場上耕耘 10 年終於有成果了。

然而離開工作了超過 6 年的公司、放棄熟悉的環境、離開像家人般的同事,投身到一個全新的職場,從頭再當一次菜鳥,其實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尤其當決定轉職時,我已超過 40 歲,是一般人開始把穩定看得比挑戰更重要的階段。

老實說,我的內心也有過一番掙扎,但想起當年拋下在臺灣辛苦建立的職涯,移民到英國一切從零開始的經驗,也再度讓我有了毅然決然踏出轉職這一步的力量。因為我相信,人生最美好的事,往往發生在跨出舒適圈之後。

事實證明這個中年轉職的決定,的確是我職涯中最水到渠成的抉擇。它除了能完美配合我身為二寶媽的生活型態,也讓我有更多自由來調配及經營個人品牌的時間,而 WFH 的遠距工作型態,更是提供了正職工作和發展副業間的更多彈性。包括寫稿或舉辦線上講座, 甚至後來成為職涯教練 (career coach) 都能遊刃有餘地兼顧,這個新工作可說是把我的斜槓人生,推向了另一個新的境界。

回顧這段看似無心插柳的轉職過程,除了要感謝前同事 T 送我的書之外, 或許還要感謝病毒, 讓我在封城時有機會放慢腳步、沉澱心靈,傾聽自己真正的願望。不過說到底,真的讓我實現夢想的,絕對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無論是從天助自助的「吸引力法則」觀點來看,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用「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來解釋,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絕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希望我的疫後故事能向讀者證明「危機就是轉機」,未來的人生中如果再出現像疫情般未知的變數,請用期待取代恐懼,以正面思考取代怨天尤人,並學會相信自己一定能從變動中找到機會。

(更多疫後生活提案,請鎖定換日線 2023 春季刊《無邊界 work/life:10 種疫後生活提案》)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原來吸引力法則是真的:當我開始「相信自己」,中年轉職兼斜槓什麼都不怕》,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多年後,我才發現「英文」不是國際語言──受邀英國雪菲爾大學演講反思

碩士畢業後,我連打工「搖珍奶」的機會也沒有──疫情後在英國找工作有多難?

作者簡介:

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為 Mrs Reader。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人生前 30 年住台北蛋黃區,當了 5 年記者、2 年精品公關,移民英國後住倫敦外的鄉下,任職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因為下班後沒有 KTV 可去,開始了經營部落格與寫專欄的斜槓人生,結果一年內出了兩本書。目標是有天能和村上春樹一樣,成為作家界的公務員,朝九晚五,為世界寫下更多美麗有趣又實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