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很會聊天,就可以當心理師賺大錢?

作者:邱意婷 Erica/不務正業邱總監

這幾年我開始喜歡收聽 Podcast,幾個月前在一個台灣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大人學的節目裡聽到,他們所服務的對象,有許多人說自己「想成為心理師」或「想考諮商所」,並認為這份工作有許多迷人之處,如:可以幫助別人、靠坐著說話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或是我對心理學有興趣(這是許多聽到我是心理師的人最常見的反應,大家都會說:我也對心理學很有興趣耶!)。

聽起來,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型態好像很吸引人,只要在一個安靜的空間優雅的和人聊聊天說說話,薪水就會輕輕鬆鬆地進入口袋。但如果有機會和心理師聊工作,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許多人想擠破頭進來,但在裡面的人會勸你思考周慮的行業,原因是——心理師的養成過程耗費的機會成本,可能超過你的想像。

台灣沒有「心理醫生」這樣的職稱

台灣的心理專業人員主要分為三類: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精神科醫師。大家常在歐美影集裡面看到的「心理醫生」,這個稱謂在台灣是不存在的。

三者的差別主要在於:工作場域、工作內容與訓練過程。精神科醫師主要工作場域在醫院,可以執行精神疾病的診斷評估及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師則主要進行

心理衡鑑的與診斷評估;而諮商心理師則主要是透過談話來協助個人釐清困擾的脈絡與原因。

台灣「諮商心理師」的養成之路,則是本篇文章主要探討的。

心理諮商師之路,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以台灣的現行的法規制度來說,無論是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先就讀「諮商或心理研究所」,而研究所的錄取率,近年大約是 1-3%,且競爭逐年激烈。

根據台灣考選部的規定,研究所課程必須符合考諮商心理師執照的標準,學生完成畢業論文,以及完成一年以上的兼職與全職實習(原則上不給薪)、取得畢業證書後,才擁有考照資格(只是考執照的資格,並不代表畢業之後就有工作)。

簡單來說,研究所的學歷是心理師工作的基本門檻,而這個門檻至少一定要三到四年才能順利畢業,在經濟考量和實際學習上,並不如大家想像的輕鬆容易。以下就用三個我認為社會大眾對於諮商心理師這份工作的迷思,來讓大家一窺究竟。

迷思一:很會聊天或傾聽,就可以成為心理師?

喜歡和人互動或聽人說話,可能是心理師具備的特質之一,但未必一定要選擇成為心理師,還有許多的工作適合這樣的人,如:髮型師或彩妝師也都是須要和人互動的工作。此外,心理師的工作,大多都是在傾聽一個人(也稱為案主或個案)的負面情緒或想法,很少是開心快樂的事件。

如果你是一個對別人情緒很敏感的人,或許很適合傾聽案主的煩惱,但也可能會因為對情緒的敏感度太高,工作結束後還時常會受到案主的經歷或負面事件所影響。

記得以前在研究所上課時,有位老師就分享自己在家暴與性侵害相關的機構服務,每次結束工作之後,都會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案主的遭遇而情緒久久無法平復。因此,心理師如何在生活切割工作接觸的負面情緒,就是很重要的能力。

而諮商和聊天有什麼不同呢?

每次我演講時,都會問聽眾這個問題:「你覺得諮商是什麼?」許多回答一一浮現:有人會說是透過一個專家找問題答案、有人聽你說心事,也有人會說聊聊煩惱,而這些答案確實有部分是心理諮商的內容。

不過,心理諮商和聊天最大的不同是,諮商是「有方向和目標」地在和個案交流,透過個案訴說生活中的困擾,從過去的經驗釐清問題的可能原因,因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不管用了,以及未來可以如何用新的方式應對——整個過程都需要個案努力思考,而心理師只是一個陪伴的角色,幫助個案釐清混亂思緒,找到問題的解答。

相對地,與朋友聊天,也是交流心事煩惱,但可能不那麼有目的性,彼此也沒有絕對的義務要聽完、引導對方解決困境等等;而有些人也可能習慣直接給朋友「很明確」的建議(有時候變成指導棋),但未必是這個人真的想要前進的方向,這也是心理師在工作過程中不會做的。

迷思二:心理師只要坐著說話就可以賺很多錢?

諮商心理師通過國家考試,取得執照之後,可以選擇在學校、醫院或機構工作,工作型態可以分為全職或到處兼職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在全職機構工作,除了專業助人工作以外,大部份時間都要做許多行政工作或學生的危機處理,甚至可能時間花在行政工作上比專業更多。

此外,考到執照的諮商心理師逐年增加,但學校或機構開的職缺並非如大部分的工作職缺,常常釋出職缺,反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剛好有開缺才可應徵,而平均薪資約落在 4 萬上下,且薪資並不會因為服務人數的多寡而有增減,基本上是領一樣的月薪。

若是以投入時間與薪資來計算心理師這份工作,其實是很不符合成本的(想像你花了四年辛苦的研究所時間,所獲得的薪水可能還比一個大學學歷的學校老師還少)。

近年各產業都很熱門的—自由工作者,當心理師成為自由工作接案,我們在業界稱為「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哪裡有個案或演講就有工作,所以沒有個案就等於沒有收入。

那自由接案的諮商心理師收入怎麼樣呢?通常時薪確實相較其他工作算高,約 1500-4000 元不等,但月薪卻變動很大,很看個人經營狀況,從 1 萬到 10 萬以上的心理師都有。

而隱藏在高時薪之外的,還有許多無形的成本。以演講或帶領工作坊來說,合作單位鐘點費的規劃約為 1600-2000 元/小時,交通費有時須要心理師自行吸收。也因為合作單位的位置不同,舟車勞頓是家常便飯。

因此,離開機構的保護傘之後,變動的收入反而讓自由工作者每個月心情如雲霄飛車。若合作單位主要在學校場域,寒暑假也可能面臨收入淡季。此外,在 2020 年台灣疫情爆發三級警戒時,許多的行動心理師幾乎所有工作都被迫取消,瞬間變成月零收入,而這樣的風險也只能自己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師在台灣規範為醫事人員,每六年需要修習滿 120 個繼續教育學分(以工作之餘的時間進修專業課程),並在六年內更換執照,未在期限內完成換照者,還可能因此處以 1-5 萬元以下的罰鍰。

而繼續教育學分的課程,動輒千元,上萬的進修課程更是常見。把賺到的收入作為專業進修的花費成本,對許多心理師來說是家常便飯,只因為大部分的專業工作者都會希望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足夠幫助眼前的個案,而這也是為何心理專業需要足夠的進修成本養成,而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似輕鬆賺取高時薪」。

迷思三:越來越多人有心理健康的議題,心理師是未來很有潛力的產業?

這句話我覺得是如此,也不是如此。從我在就讀諮商所時,就有許多人告訴我這句話,而社會變遷和網路世代的快速發展,確實讓許多的心理疾病成為一種現代人的文明病。

事實上,社會大眾對於「找心理師做心理諮商」這個觀念並不是非常普遍,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心理諮商是有問題的人才需要的」,或是「我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去做心理諮商」。

如同前述提過的,許多人對心理學有興趣,但談到心理諮商時,又會普遍污名化地看待去尋求諮商的人,或者對於一次諮商一小時約 2000 元以上的收費,感到無法理解。

其實,心理諮商是可以讓每個不同狀態或階段的人有機會更認識自我,在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更有方向感。因此,須要社會大眾對心理諮商有更正確的認識,心理師才可能會成為未來很有潛力的產業。

談了這麼多心理師的寫實面,如果還是沒有澆熄你想要成為諮商心理師的熱情,表示你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覺悟,非常歡迎你一起加入助人工作者的行列。

確實,這可能是一條不歸路,過程中除了花費時間和金錢,更多的是須要勇敢地面對自己過去的負面經驗,才能給予個案最適切的協助——只因為這是一份人與人透過言語和心靈交流、尋求變得更好的工作。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坐在優雅空間、聊聊天,就能賺大錢?──破除那些你對「心理師」的誤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心理諮商師:父母也會嫉妒自己的孩子!當你對家人的批評耿耿於懷,試著這樣想

為何有這麼多成功人士,定期心理諮商或冥想?──其實,心理衛生與身體衛生同等重要

作者簡介:

邱意婷 Erica,我是 Erica,一位曾經旅居歐洲的不務正業心理師。說自己不務正業有兩個期許,一個是不同的生涯道路(英文、諮商、行銷、銷售),和海外旅居的生活與工作經驗,發現人生還可以不只一種樣子。而另一個期望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總監,不是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分享生涯、自我、文化,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