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財經】全球加密貨幣為何大崩盤?

作者:庫特/去中心化研究中心

多年來,《換日線》聚焦在中文寫作者的異國生活體驗與文化觀察。近期,編輯部特別邀請海外金融工作者經營「財經科普」單元,為金融知識進行生動的名詞解釋,希望讓本站的青年讀者在政經文化面以外,也更瞭解商業世界。

也歡迎讀者至換日線網站填寫提問表單,告訴我們你想了解的金融大小事。

本篇加密貨幣崩盤解析,由曾任外資銀行企業融資部副總裁的作者庫特撰寫。

隨著比特幣於金融海嘯之中的 2008 年問世,加密貨幣市場到了近兩年已引起廣泛注目:許多人們從幾乎不認識加密貨幣,到擁有不止一個加密貨幣錢包,並參與眾多不同「To-Earn」的項目(透過參與任務邊賺代幣的模式),眾多投資人也意識到 Web3 產業的巨大潛力,紛紛將資本投入加密貨幣市場的各項資產,促使加密貨幣總市值,在過去兩年間暴漲至 2021年最高點的近 3 兆美元。

然而亳無疑問地,加密貨幣也是極具波動性的風險資產:所謂的「幣市」由年初開始出現調整後,到近來急促惡化並步入熊市,總市值急降至約 9600 億美元,等於自高點整整蒸發了逾 2 兆美元(來源:CoinMarketCap)。

身在熊市中,除了重溫電影《別信任何人:虛擬貨幣懸案》(Trust No One: The Hunt for the Crypto King),了解幣圈(和所有投資市場中也都)存在的種種詐欺風險外;籍由了解引起市場暴跌的不同因素,將更有助我們重新審視加密貨幣市場的估值,以及探索 Web3 將來的發展模式。

加密貨幣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在加密貨幣市場近年發展中,最為人熟悉的是側重以高收益率吸引用戶的 DeFi(Decentrai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區塊鏈協議。DeFi 通常透過以下 4 種方式獲取收益:質押(Staking)、貸款(Lending)、交易手續(Exchange Rewards)及流動性資金池(Liquidity Pools)。

由於近來不少 DeFi 平台的年化報酬率(APR;Annual Percentage Rate)動輒高達 100% 甚至 1000% 以上,遠遠超出股票、債券等「傳統投資工具」的平均收益率,不少人都會問:「到底這些收益是從哪裡來的?」

甚至,輿論經常有著 DeFi 會不會根本就是個「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辯論——所謂「龐氏騙局」,是指以虛假的投資項目及高回報作為誘餌,實際上是以後來加入者的資金,支付給前面的投資者,並誘使更多投資者參與。

以下,筆者將嘗試從加密貨幣發展的角度,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DeFi 的興起要由兩年前「Compound」推出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 / Yield Farming)開始說起——流動性挖礦是指擁有閒置加密貨幣的人在交易所/DeFi平台提供貨幣流動性,以供其他用戶兌換,並成為不同代幣得以流通的渠道。投資者從而分得交易所一部分的交易手續費,甚至平台本身發行的代幣作為收益。

而 DeFi 在「幣圈牛市」時,即各項目方紛紛發行新幣(ICO)、資金也持續湧入時帶來的可觀收益,大幅擴充了其槓桿規模,也是加密貨幣巿場持續暢旺的重要推手;反過來說,一但出現市場反轉、開始進入「熊市」時,其摔落的速度也格外驚人。

簡單來說,就像當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種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也讓金融投資市場彷彿一片榮景、歌舞昇平;然而當市場面對(終將出現的)修正反轉趨勢時,其災情也格外慘重。

那麼,對於幣圈來說,這個「反轉」的關鍵是什麼呢?我們接下來一一剖析:

引發加密貨幣墜落的背景

首先,由於比特幣是歷史相對「悠久」、供應量亦有限的加密貨幣,它一直被視作「抗通膨」的工具,也成為眾多幣圈資金追捧的對象,2021 年更創下每顆 6.7 萬美元(約 200 萬新台幣)的新高。

即便如此,再「虛擬」的比特幣,仍無法獨立於「現實」世界的經濟趨勢變化:自美國聯準會 3 月起進入升息循環、對抗國內高通膨以來,華爾街的投資很快反應了對「資金狂潮」結束的恐懼,相繼減少了風險資產的配置。

而這樣的市場反轉訊號,不可能不影響加密貨幣市場:如幣圈知名人物、Nexo 的聯合創始人 Antoni Trenchev 就表示:「加密貨幣跟納斯達克(NASDAQ)股市中的風險資產一樣,仍然會受到聯準會(利率政策)的影響。」

在這樣環球經濟因素下,比特幣開始不斷受到估值壓力。而它作為指標性的加密貨幣,其領頭下跌的趨勢,更使恐慌情緒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中逐漸蔓延。

其次,儘管在這兩年間,部分優質的 DeFi 項目已逐步建立起品牌內涵,並推出許多創新產品;更多「濫竽充數」的項目,也紛紛混雜其中瓜分市場、獲取利潤:根據 DefiLlama 資料顯示,2022 年第一季 DeFi Protocols 的 TVL (Total Value Locked)高達 1700 億美元——可觀的收益吸引了巨額資本停泊,但由於其組成實在太過參差不齊,因而也形成流動性極度泛濫,並催生出巨大的泡沫。

加上,透過質押然後借出加密貨幣,並在不同平台再重複以上的槓桿化行為,正有如卡奴、或股市菜籃族不顧風險、進行高槓桿的「循環借貸」一般:一旦市況出現多空逆轉,平台清算機制強制售出投資者質押的加密貨幣,便會造成「血流成河」的慘痛拋售潮。

一如股票市場,此時除了少數幣圈核心參與者能撐得住賣壓外,多數槓桿投資人非常容易出現恐慌性拋售及清算潮——這也擴大了加密貨幣下墜的速度及深度。

加速墜落的導火線:UST 脫錨事件及其後的影響

儘管加密貨幣由今年初已開始出現調整,但是令情況快速惡化的導火線,是今年 5 月「Terra 生態系」的穩定幣 UST 遭資本「攻擊」從而引發與美元脫勾的事件:

Terra 曾為第二大的 DeFi 生態,是由聯合創辦人 Do Kwon 於 2018 年建立。它是透過「穩定幣」UST 和「治理代幣」Luna 的雙幣機制而建立的支付區塊鏈—— Luna 及 UST 像是月球跟地球的關係,Luna 圍繞 UST 運行,UST 本身沒有美元支持,而是以算法保持與美元 1:1 掛勾,即透過發行姐妹幣 Luna 來維持 UST 的價格,所以 UST 又被稱為「算法穩定幣」。

兩者之間,透過「Burn and Mint」的套利交易誘使市場平衡 UST 價格。任何人可以用 1 美元等值的 Luna 來兌換 1 UST,例如當 UST 價值少於 1 美元時,人們可以買入平價 UST 換成1美元等值的 Luna 作套利交易;相反當 UST 價值高於 1 美元時,人們透過 Burn(銷毀)1美元等值的 Luna 換成高價 UST。

針對 5 月時 Terra 正在組建新的流動性池時需要調撥資金的空隙,有資本伺機籍多番拋售巨額UST 的操作,刻意使其(與美元)脫鉤;Terra 團隊 LFG 基金則必須大量購回 UST 以保持 1:1 掛勾。最後,迫使 LFG 出售了 7 億美元的比特幣儲備,但此時市場已對 Terra 生態信心全失,最後 Luna 與 UST 的價格雙雙「歸零」。

此事件對加密貨幣及 DeFi 世界影響深遠,算法穩定幣的漏洞帶來的信心危機,波及所有 DeFi 平台。與此同時,Terra 的救場向市場釋出了大量比特幣,更使比特幣價格進一步下滑至 3 萬美元水平,相當於價格「腰斬」。

火上再添油:早已埋下的藥引

除了上述提及 DeFi 平台的過度槓桿化現象,CeFi(Centralized Finance;中心化金融)平台也被 Terra 墜落的漣漪波及,進一步為加密貨幣的暴跌火上添油。

Celcius 是全球知名的 CeFi 加密貨幣銀行,相比傳統銀行的息率,Celcius 提供 18% 的存款年利率給客戶。實際上,其背後也是透過在 Terra 生態中借貸平台 Anchor 的存款來獲取收益。Terra 事件對 Celcius 帶來了衝擊。其後,市場傳出 Celsius 資金出現虧空,用戶恐慌贖回。由於 Celsius 沒有足夠的資金,因而宣稱因極端市場環境而暫停加密貨幣提領要求。

此外,Celsius 還為以太坊(ETH;Ethereum,又稱以太幣)提供了市場上最高的利率,以供人們抵押 ETH ,並借取「質押以太坊」(stETH)。跟 UST 相似,stETH 跟 ETH 是維持以 1:1 比例來進行交易的。這意味著 stEth 有可能低於 1 的 ETH 價值。前車可鑑,UST 及Luna 的崩盤成為市場心理陰霾,整個加密貨幣市場就此惡化,並一發不可收拾。

The Music Has Stopped:加密貨幣還有未來嗎?

我們從前文了解到,這兩年加密貨幣市場暴漲主要是由 DeFi 熱潮帶領。當市場在經歷完劇震並冷靜下來的時候,如果我們意識到 DeFi 的原意——作為不同項目的加密貨幣流通的中心;而不是「供熱錢炒作的場所」,或許能減低槓桿效應的損害。

深刻了解到風險帶來的潛在巨大損失,或許正是加密貨幣市場需要的再教育。例如若 Terra 團隊在新流動池上安排得周詳一些、並及早部署好掛勾其他加密貨幣的儲備,或有機會避免崩盤事件。將來的項目,必須由失敗經驗中好好借鏡。

如今筆者認為,一如 90 年代網際網路泡沫爆破後,最終仍有少數優秀團隊如 Amazon、Google 能夠生存並壯大起來——加密貨幣市場,也即將面臨「汰弱留強」的局面。而 DeFi 發生的動盪,主要還是基於加密貨幣中「金融部分」的問題。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最近表示:數位資產的發展是 「100% based on greater fool theory」(完全基於「博傻理論」;指人們完全忽略一個資產的真實價值而用高價購買,因為認為即將會有人更傻地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如果我們假設 NFT 等諸多 Web 3 項目「全都只是在炒作 JPG 圖檔」,那筆者完全同意蓋茨的說法。

然而,筆者認為 Web3 範疇將遠大於其在 DeFi 的金融項目應用:

例如從近來更多創投(Venture Capital)資金佈局看來,市場已經愈來愈了解 Web3 相關發展趨勢。根據追踪融資公司 CB Insights 的數據,目前有超過 62 家加密貨幣初創企業價值 10 億美元以上。 而 The Block 的研究顯示,去年更有超過 1,700 筆交易獲得了超過 250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再者,加密貨幣市場中有不少優秀的創造團隊,在熊市中本著「Builders continue to build」的精神,繼續建設更多元化的項目(尤其在實際應用上)。這些包括各項基建:Data Storage、Credential Data;各項應用 dApp 的社交、E-commerce、各類 To-Earn 商品 / 服務、音樂藝術文化上的 FanToken、遊戲 GameFi 代幣、元宇宙內相關產業及環境議題的項目上。

因此筆者相信,儘管加密貨幣仍有很多未知之數,同時間亦有著無限可能性。而 Web3 的核心法則:去中心化、用戶自主、社群為本的 Tokenomics、以及共同管治的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等等,將繼續應用並擴展到未來這些項目上,使這些發展中的項目得以建立內部的「真實價值」。

換言之,在泡沫破過後,加密貨幣的未來發展趨勢,仍值得關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財經科普】全球加密貨幣為何大崩盤?──深度解析「血流成河」的原因與啟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元宇宙你個頭!區塊鏈你個頭!──為什麼我們該小心「科技的話術」?
完美諷刺 Web3 炒作熱潮:Signal 創辦人撰長文破除迷思,甚至把 NFT 直接變成「一坨屎」

作者簡介:

庫特,曾任外資銀行企業融資部 VP。典型 FOMO,重視 DYOR。在這裡以中環金融人的視角「解密」加密貨幣世界。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