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關係】女大生母胎單身、沒自信,怎麼辦?

作者:邱意婷諮商心理師/不務正業邱總監

《換日線》成立以來,一直希望能提供一個各地作者、讀者互相交流討論的平台。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廣邀讀者針對各類議題提問,並代為邀請旅居世界各地的作者回覆。本文由《換日線》專欄作者「邱意婷諮商心理師」撰寫,她以專業角度,回答讀者關於「單身焦慮、為何渴望愛情」之問題。

換日線讀者來信:

我是一個大學女生,即將升上三年級,母胎單身。

我的國高中生活在努力念書中度過,幸運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大學生活也努力學習、參加活動探索興趣、投入喜歡的社團,儘管過程中有許多挫折和迷惘,我自己還是覺得,這段日子是充實而愉快的。

然而,隨著逐步適應大學生活、身邊好友逐漸脫單,我開始有了「想要交男朋友」的渴望。我也努力過了,拓展交友圈、認識不一樣的人,但感情有時候並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這我也明白。

問題是,我逐漸對這樣充實而單純的生活感到不適應,開始焦急、慌張、過分在意自己「沒有男朋友」這件事情,漸漸被「單身狗」等貶意詞彙擊垮。

我知道緣分講求時機與對象,也明白出於寂寞的愛大多終於寂寞。但再怎麼明白,我還是逐漸失去了自信,失去了享受單身生活的能力,迷失在對愛情美好的渴望裡,日夜焦慮無法緩解。

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但我無法自行解決我的疑問和困擾,我需要幫助。然而,我的身邊缺少能談論此事的人,長輩只要我專心念書,視對愛情的渴望為「分心」、「不務正業」,或者乾脆避談此事。

因此,我想請問《換日線》的作者:

愛情到底是什麼?為何人們會渴望愛情?

為何會有所謂的「單身焦慮」?我該如何重新找回享受生活的能力呢?

我該如何付諸行動,以期有朝一日能獲得愛情?

讀者 艾瑪 敬上

作者回覆:

謝謝你的來信,讓我回想到自己的國高中時期,也是在埋首苦讀的生活裡度過,也在懵懵懂懂中升上大學,以為愛情會如同父母說的一樣:「只要好好念書、考上好大學,就會遇到一個理想的男友。」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未被教育什麼是愛情,卻期待遇到「真愛」

師長常告訴我們的就是,好好努力念書,長大以後自然就會了解愛情是怎麼回事;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過任何的經驗與練習,如何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或伴侶是什麼樣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鄭怡庭副教授,開設了一門通識課:《文學、電影中的情感經驗》,課堂上和學生討論生命不同階段中遇到的情感議題,受到該校大學生歡迎。鄭老師認為,在華人文化下成長,師長和父母從沒有和我們談過如何處理或認識感情、如何表達對同性或異性的好感、如何告白,以及被拒絕時如何調整心情。

這是因為,師長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擔心「談情說愛」會影響未來成就,而極力避免孩子接觸感情,但如此一來,又怎麼期待孩子在大學 4 年的時間裡就懂得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大學生對愛情會有許多憧憬,也認為大學就是可以解放情慾、好好談戀愛的時機。

此時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談情說愛?怎樣的愛情是我想要的?

「愛情」這件事,到底該如何解釋?

在談愛情之前,需要先談的是「心動、喜歡和愛」分別是什麼。這 3 個感受在愛情裡的深淺與先後順序不同,你會先對一個人有心動的感覺,才會進而到喜歡和愛。

常聽到的「一見鍾情」,大概就是最能解釋什麼是「心動」的感覺──在某個瞬間對一個人有好感;之後,就會想要擁有更多和對方相處的時間,想靠近和佔有對方,慢慢地培養出「喜歡」的感覺。

而「愛」和「喜歡」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你即使看到了對方的缺點,還是會因為想要和他在一起而付出、接受。

至於人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情呢?我想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中的「愛與歸屬」即是人類重要的心理需求,唯有滿足了這一個層次,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也就是說,我們一輩子都在透過親情、友情、愛情等交流,試著被團體及社會所認同,進而從中尋找到歸屬感。

為何社會瀰漫著「單身焦慮」氛圍?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出版與熱銷,讓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人生哲學,再次被人們所熟知。而阿德勒曾提出人生活的三大生活任務,分別是:社會任務(與人建立友誼)、愛情/婚姻關係(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職業任務(奉獻社會)。在重視「關係」的華人世界裡,這樣的概念因此更容易被理解與引起共鳴。

也是如此重視「關係」的社會文化,讓人們對於單身有更多的焦慮──尤其是女性,隨著年紀增長,很可能因周遭環境與評價,而覺得單身彷彿是一種「罪」。每逢過年過節時,許多女性就會被親朋好友追問:「有好對象了嗎?需不需要幫忙介紹?有個人陪還是比較好吧?再這麼挑就沒有對象可以選了!」這些都是我自己或身邊女性友人,曾經被「關懷」的問題。

而身邊他人過度地表達擔心,反而引起更多的自我質疑和焦慮,讓許多單身男女把原因歸咎於「外在條件」不符合,例如: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好男人/女人太少、他/她沒有我的眼緣⋯⋯而這樣的自我說服,其實是將問題歸結於機率和運氣,反而讓人更感到無能為力。

上述解釋方式或許能帶來一時的心理安慰,但當時間久了,反而讓我們承受更多心理負擔,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找不到對象。而由於隨著年齡增加,擇偶的成功機率看似愈來愈小,因此人們對「註定單身」的焦慮情緒會愈來愈高。

收獲愛情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記得我在接近 30 歲時考慮出國留學,當時我的父母感到錯愕並反對這個決定,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理解我為何要放下穩定的工作與生活,去另一個不熟悉的國度繼續念書;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認為我在這樣的「高齡」繼續讀書,只是讓自己在婚姻市場中更「跌價」(也就是覺得女性年紀與學歷愈高,在婚配市場中愈不被欣賞)。

當時的我雖然不否認他們的擔憂,但更在意自己想要做的事,認為這比「趕快尋找完美的另一半」更重要,反而讓我的單身焦慮少了許多。而這時,距離我第一段戀愛關係結束已過了 4 年,在這段期間,我似乎沒有太多心思在找對象,反而一直追尋我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後來才逐漸在生活中有機會認識不同異性,也在這段與異性接觸的時間,去感受彼此的相處是否開心,逐漸找到自己重視的擇偶條件。

為什麼「認識自己」在愛情裡是一件重要的事呢?就像在找工作一樣,如果不清楚自己重視的價值觀是什麼,自然在每份工作中都容易有不滿意之處,而不斷轉職。愛情也是一樣的,唯有了解自己的性格、愛情觀、想要的生活方式,才會更知道怎樣的伴侶適合自己,如此在尋找另一半的旅途上,才有前進的方向。

換句話說,知道自己在感情中想要的是什麼,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外在環境的人事物影響,舉凡過度關心感情近況的親朋好友、急著幫忙介紹對象的街坊鄰居,或是「在什麼年紀應該做什麼事」的社會氛圍,面對上述這些干擾時,心理狀態也較不會動搖。

不能光靠「等待」,而是去「遇見」

有「台灣第一名模」之稱的林志玲,曾在受訪時提到:「單身有單身的快樂,希望大家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要好好珍惜,也要在那段期間喜歡自己。」她更提醒,「最重要的是,不能太被動,覺得愛情會自己降臨,我就坐著等就好了,還是要積極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認識新朋友。」

我非常認同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不論在單身或有伴侶的狀態下,都要喜歡自己,因為那都是認識自己更多不同面向的時機。

「喜歡自己的現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社會上充斥太多比較,我們總是不由自主覺得「別人的比較好」或「別人的生活比我幸福」。因此,單身的人羨慕有伴的人;而有伴侶的人又往往懷念單身時的自由自在。

然而,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和過程都無可取代,經歷過這些,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排序,也更能認可自我的價值。即使有時候,會因為一個人過久了而有許多的不安或自我懷疑,但也不要因為寂寞而找個伴來「拯救」自己,這樣反而會把自己又放在另一個不安的情境中。

尋找愛情需要勇氣,一個人也需要勇氣,但不論是在什麼狀態下的你,都要好好地為自己而活。喜歡這樣的自己,適合你的人或許就會在你準備好的時候出現,祝福你!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作者通信】母胎單身的我渴望愛情,卻因「單身焦慮」失去自信──我該怎麼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歐洲人的婚姻觀: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結不結婚很重要嗎?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怎麼辦?──「Life Coach」準教練:培養在生活中「找樂子」的能力吧!

作者簡介: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一位曾經旅居歐洲的不務正業心理師。說自己不務正業有兩個期許,一個是不同的生涯道路(英文、諮商、行銷、銷售),和海外旅居的生活與工作經驗,發現人生還可以不只一種樣子。而另一個期望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總監,不是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分享生涯、自我、文化,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