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俞振華】臺灣人願戰或不願戰,你搞得我好亂啊!

資料照片:中央社
資料照片:中央社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俞振華 /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政治學系教授

近期國防安全研究院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即使在俄烏戰爭的陰影下,自我防衛的意識仍然很高。其中針對「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臺,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這個問題,去年9月的訪問中,有75%民眾願意為臺灣而戰。而在今年3月的調查中,比例並未明顯下降,仍有73%願為臺灣而戰。這個比例和過去幾年來,臺灣民主基金會所公佈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雖然該基金會採用的問卷題型與國防院略有不同,是以「臺灣獨立」或以「中國武統」為前提下,探詢民眾的作戰意願。但即使是這種條件式問法,臺灣民眾願意作戰的比例也多半都在七成以上,有時甚至超過八成(譬如2020年面對武統的作戰意願)。

許多評論者認為,上述不論是國防院或是基金會的調查,都是透過封閉式的問卷題型(即願不願意作戰),來探詢民眾面對戰爭時的反應,其結果可能高估了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作戰意願。事實上,若與同樣為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臺灣國家安全調查」(TNSS)結果相比較,差異的確不小。但要注意的是,TNSS使用的是開放題型,即在詢問受訪者後,不提供任何選項,且題目不包括任何前提。該問卷的題目很簡單,只單純詢問受訪者:「如果臺灣與大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以2020年10月的TNSS資料為例,願意作戰的積極回應,包括「從軍」、「抵抗」、及「保衛國家」等加起來,大約只有23.3%,就算加上較為消極、即回答「支持政府決定」者,加起來也不過33.5%。換言之,從TNSS的資料來看,2020年時頂多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民眾,願意在兩岸發生戰爭時,為保衛臺灣而戰。這和上述封閉式問卷題型,直接詢問受訪者願不願意作戰,所得到的結論顯然有很大差異(譬如同年度民主基金會的調查當中,分別有七成八願意「為追求獨立而戰」,及八成六願意「為抵抗武統而戰」)。筆者認為,這樣的差異主要肇因於兩個可能的測量因素:

第一、封閉式題型與開放式題型的差異。前者因為有選項指引(即願不願意),因此較容易回答,後者在沒有選項指引下,要民眾在聽到問題時立即回應,其實並不容易。不過,也正是因為不容易,TNSS調查當中,立即提供「從軍」、「抵抗」、及「保衛國家」等積極回應的民眾,肯定是真的很鐵桿,願意為臺灣而戰的民眾。提供其他回應的民眾,除了少數回答「投降」、「逃跑」、「支持中國大陸」、或「去中國大陸」等(相加起來約15%)以外,不見得不願意作戰,只是態度上並不積極。事實上,TNSS的開放式題目有23.6%的民眾無反應,即沒有提供任何答案,顯示利用開放式題型來詢問民眾的作戰意願,對於民眾來說,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第二、為「保衛臺灣」而戰所產生的差異。國防院及基金會的調查,都是詢問受訪者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而保衛臺灣顯然具有神聖的使命感。TNSS的調查則不直接以保衛臺灣做為引子詢問行動的意願,較不會發生所謂「社會期望」(social desirability)的問題。

總之,由於這兩個測量上的因素,筆者認為,不論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的問卷題目,都分別有優勢,但也各有限制。封閉式的題目,不論有無設定前提,在直接以「保衛臺灣」做為引子詢問作戰意願的情況下,很難跳脫文字引導及社會期望的干擾。於是,會說不願意作戰的民眾,肯定是真的不願意上戰場的。至於回答願意作戰者,其意願很可能摻雜了許多因為問卷題目設計所造成的雜訊。相對地,TNSS的開放式題目,由於提供較少的資訊,民眾不容易瞭解題目的情境,能夠具體回答的難度很高。於是,如果受訪者還會直接回答「從軍」、「抵抗」、或「保衛國家」等,相信是真誠願意為保衛臺灣而上戰場的民眾。換言之,前者具體抓到的民意,反而是那些在引導下還「敢」回答不願意,即真心不願意上戰場的,依目前的數據看來,這群民眾大約佔全體民眾的四分之一;後者則是具體抓到不論如何都會願意上戰場的鐵桿鷹派,大概也是四分之一。至於另外約五成民眾,就較可能隨著不同情境、條件、或時機,轉換其作戰意願。總之,封閉式題目因為較具引導性,的確較可能基於社會預期的因素,高估了民眾的作戰意願,但開放式題目則因資訊太少,讓民眾不容易做出判斷,於是較可能低估了民眾的作戰意願。事實上在進行問卷調查時,要求受訪者對於未來或未發生過的事情表達態度或意願,本來就很困難,為此所設計的測量題目,其效度往往要打些折扣,而這樣的顧慮勢必出現在測量民眾作戰意願上。也因此,當我們在解讀相關問卷調查的數據時,上述的限制不可不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