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吳威志】紓困4.0勞工嗷嗷待哺!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硏究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立法院三讀通過紓困4.0特別預算案,經費上限拉高至8400億元。行政院也通過第三次追加預算案,首波紓困規模為2600億元,第一波紓困資金統一發放或受理。

第三次追加預算案,除了主管勞工保障的勞動部編列449億元,辦理自營作業者及無一定雇主之勞工生活補貼、勞工紓困貸款利息補貼等。與勞工薪資補貼有關,包含各部所管事業員工,其中商業服務業如餐飲業、攝影業、美髮業、娛樂休閒業等分兩部分補貼,若在今(2021)年5月至7月任一月營收減少五成以上,將補貼我國全職員工數每人4萬元。

另外,若有稅籍登記的受命停業,且給付員工薪水未達基本工資的企業,將補助以全職員工數計算,每人1萬元。另外補貼一次性員工薪資3萬元,且就業安定基金加發生活補貼1萬元;但補貼條件為,企業不能解散或自行歇業。問題是,疫情受創產業非僅商業服務業,營造建築業、百貨零售業也都受到極深的影響。

根據路透社調查指出,非製造業廠商「六個月展望指數」從4月67.8%,6月重跌至37.7%。而非製造業的「新增訂單」中,有五大產業回報呈現緊縮,其中住宿餐飲業竟然「掛零」,堪稱海嘯第一慘業,即使有外送平台,恐怕也挽回不了低迷的買氣。其他依緊縮程度分別為零售業(40.9%)、營造暨不動產業(46.7%)、批發業(48.8%)以及金融保險業(49.0%)。

無獨有偶,中華經濟研究院公布5月非製造業指數大跌10.9個百分點至49.2%,意味景氣轉為緊縮,廠商對未來展望也趨負面;顯現疫情重創服務業程度,以及廠商對未來的擔憂。三級警戒雖宣布至6月中旬,但究竟會維持多久?會不會警戒雖除,但人流管制仍舊續行?或者因為無法全面施打疫苗,恐慌心裡猶在,導致服務業無法正常營運,資金將有斷鏈風險?對內需服務業而言,衝擊不容小覷。

其實也並非本土疫情升溫的因素而已,廠商憂心缺料、漲價,缺水、缺電在夏季更是嚴峻!又據勞動部公布的無薪假(減班休息),全國雖僅445家事業單位、4125人實施無薪假,但是勞工同意減班休息而維持基本工資在三個月內者,事業單位依法可以不用通報地方政府。顯然,勞資雙方已經進入共體時艱的階段,未來的衝擊多大誰也難料!

中央政府推出紓困4.0方案,各縣市政府也推出補貼政策,是否真能幫助勞工度過難關呢?已有網友抱怨每年乖乖繳稅,但只領過三倍券,其他都資格不符;或者限定上述特別行業,並非全民皆有,感覺是繳稅給其他人享領。

以中央紓困4.0方案而言,中低收入戶每人每月1500元,最多可領三個月,僅共4500元,對於失去工作者實難度日。至於自營工作者每月1萬元補助金,三個月共3萬元。無一定雇主者,依投保薪資新台幣2萬4千元畫分,以下補助3萬,以上補助1萬元,但僅限加入職業工會者。又其實許多有錢人都投保最低薪資,求取最基本保障而已!所以去年排富不一定正確,今年放寬門檻修正分成兩級距,但所領差距過大仍是不盡合理。

從去年疫情開始,即相當淒慘的觀光業從業人員(導遊領隊、計程車、遊覽車司機),每人每月1萬,最多可領三個月共3萬元,再怎麼節省如何生活?反不及今年新增家中有國小以下孩童,每人可領1萬元的「孩童家庭防疫補貼」來得實惠,此部分新增約250萬人。

至於產業薪資補助,將「勞工紓困貸款,每人最高申請10萬元」置於其中,顯然不合理。因為僅僅補貼一年小額利息,貸款還要三年返還,與其如此,不如放寬至50萬且寬延十年。

而勞動部繼去年推出「安心即時上工補助」及「勞工充電再出發訓練津貼」,今年已有社區傳染疫情,是否援例辦理應有更多討論空間。應避免媒合職缺而違反了中央避免出門的防疫政策,也應避免勞工充電訓練湊齊五人而違反了禁止群聚的防疫政策。

其實真正實惠的,反而是行之有年的「失業給付」。惟現行《就業保險法》第11條規定,失業給付的請領條件「非自願離職」,所以如何將疫情條件放寬認定?且依現行規定必須「登記之日起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是否應將因疫避免出門媒合做為例外?再者目前規定「失業給付最長發給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發給」,可否增訂「短期失業給付三個月」做為因應?

全台第三級警戒延期至6月14日,許多商家歇業、企業停班,造成許多勞工減少或無經濟來源。政府和產業都必須誠實面對,社會穩定基石不只在對抗病毒,更要致力共善、共好解決勞資問題,化解潛伏的勞資對立危機,並促進保障廣大勞工的生活權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