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戴發奎】兩岸最壞的結果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姜子牙:「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中國大陸駐美大使秦剛接受美媒專訪時表示,如果中美都不想打仗,就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給和平一個機會,讓和平勝出。

據BBC報導,中國的老百姓還真的願意看到台灣有真正的民主,因為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有效監督官員,才不會形成特權和普遍性的腐敗。又說雖然現在也不是真正的一家人,倘若台獨了就不是一家人,變成外人了,而且這個外人還會幫著美國日本來對付中國,一旦真台獨了,沒辦法只有最後一拚了。

台灣獨立這一說好比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好像曾經發生過,是兩岸的共同記憶;然而事實上台灣不曾有過獨立活動,以前和現在都沒有。若說有,也只存在於選舉時的片刻和語言,不曾做出實際行動,且多是發生在中國頻頻以武力威脅所做出的「抗中保台」反應。

台灣人民不獨立是一回事,不想被統一也是最大公約數,2020年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曾做過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問卷,「如果台灣和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別很小時,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和大陸統一?」調查結果是26%贊成,64%反對。

先不論調查題目先入為主,以台灣優越作為導向,就算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已超過台灣許多,然而確實也是如此,稍早中國公布2021全面GDP成績單,光就廣東一省GDP就達12.4兆元人民幣,躋身世界前十大經濟體,取代南韓位置,相信台灣民眾不支持統一的調查結果還是一樣。

大多數台灣民眾為何不獨不統,只想保持現狀,我們可以從「勿謂言之不預」嗅出端倪。這句話是中國在對敵人動武前的最後通牒,起於清乾隆對英王喬治三世宣戰,之後中國如法炮製於1962年、1967年、1978年三次作出宣示後,分別爆發了中印邊境戰爭、珍寶島事件、中越戰爭三次武裝衝突,其意是不要說我沒有事先警告過你。

這樣「強勢」的語言,任誰聽了都會覺得不舒服,就算之前有談判的可能,也都因為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度而變得沒有迴旋空間,民間也在歷經文化大革命後潛移默化養成了說話不留餘地的習慣。這與台灣秉持儒家思想韜光養晦的文化截然不同,中國過於強勢是台灣人不支持統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誰都怕死,台灣民眾當然更不會因為獨立而讓自己身陷戰火屠戮之中,於是寧願維持現狀。但若中國欲以武力解決目前僵局,勝負也在未定之天,歷史上人口懸殊比例以少勝多的例子班班,例如北方小國高句麗以三次戰爭耗死了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及隋朝,人口200萬的女真人硬是滅了大他50倍一億人口的明朝。

統一是中國的歷史責任,不是台灣的,中國民眾必須深刻理解這一點,就如同中國百姓要台灣民眾知道統一可以是表面上的,但台獨了就不是一家人。與此同時中國如果在價值觀、基本立場上沒有保持客觀和中立,任何「無意義」的訊息,如不支持統一,經過主觀的片面過濾,就會產生嚴重的誤判,最後有可能成為「有意義」的實際行動。

最壞的狀況,是台灣民意在沒完全接受中國前被強行以武力統一,其結果將是如被視為越南第二獨立宣言《平吳大誥》那樣,被迫祭出「平共大誥」,該文是為黎利擊敗明軍取得勝利,宣示大越國(越南)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的統治而寫,文中充滿了對中國的鄙視(朱元璋在還未統一中國前被稱為吳王,吳位於今安徽一個地方,平吳即打敗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一個地方那樣容易)及怨恨。

500年後《平吳大誥》還深深影響著越南後世子孫,1945年越南國父胡志明曾說過「寧吃50年法國屎,不嘗千年的中國羹」。強摘的瓜不甜,強求的緣不圓,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願者上鈎。難道中國想看到台灣成為第二個越南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