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美國房地產給台灣的啟示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著名部落格「峰言峰語」,有好幾則關於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文章,對台灣土地制度的袒護富人、不公不義有不少批評。我很認可他的許多論點,不過他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政治人物多為地主,這一點我沒辦法判斷真偽。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的代議士(立委、議員)可能都有地主背景,但不是每一個國家的土地制度與城鄉規劃,像台灣這樣的糟糕。

台灣的土地制度有利於「囤房」,最大關鍵是持有成本低,這一點人們有共識。但是低到什麼程度?在台灣,一個市價一千萬的房子,一年的房屋稅與地價稅加起來可能才五千元;日本與香港稍微高一點,而在美國基本上至少要繳「十萬元」。至少如此!

在美國,房地產稅高達市價的百分之一是普遍現象,在重劃區還得另外加上土地開發費,也大約是百分之一。因此一個市價一千萬新台幣的房子,若是在美國,其一年的稅、費加起來就是二十萬。持有成本高到這個地步,炒房的人自然很少。

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華人圈,常有「華人把房價炒高」之類議論。也許在華人集中區有此現象,但總體來說這卻並非事實。因為美國房地產龐大且成熟,房價的升跌,主要取決於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此外,美國最大的外資買房群體是加拿大人,華人與墨西哥人還排在後面。一些人覺得華人數量龐大,但華人一年其實不過購買四萬戶房產,遠小於全美新增的兩百萬戶。

相對於台灣,美國房地產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新開發區規模龐大且居住品質很高;與此相對的,則是舊市區經常陷入衰敗,流浪漢橫行。當然,不是每個舊市區都會「衰敗」,關鍵在於各城市的財政得靠自己;倘若一個城市陷入惡性循環,最後確實可能陷入破敗、乃至於破產。

在美國的新開發區雖然稅費更高,不過通常沒有「閒雜人等」,公園、學校也都是新的。更重要的,大概是住房「坪數大」。例如洛杉磯遠郊的新開發區的兩千萬新台幣的新房子,不包括可以停兩輛車的車庫的室內空間,經常已經在80坪以上,而且車庫前的車道往往還可以另外再停兩、三輛車。一個消防隊員或水電工人的家,可能就是室內八十坪、後院有游泳池,且老婆大人不用去工作。

回頭說,美國的房地產如果能給台灣一些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得拉高房地產的持有成本。台灣的空屋比率不低,拉高房地產稅的直接效果,就是迫使地主建商釋出空房,從而壓低房價。較高的房地產稅還意味著主要城市獲得大量財政資源進行基礎建設、教育等的投資,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個權衡。倘若由於房地產稅提高到美國的平均水準,使台北市一個兩千萬的房子因此被「打回原形」,回到一千萬的水準,以高價買房的人當然會很沮喪,而且之後每年還得支付高額稅金;但是未來買房的年輕人雖然也得繳稅,可就算每年多繳十萬,終其一身的負擔,也還是遠遠低於目前的房價。何況這筆稅金負擔,不是進入地主或前屋主的口袋,而是進入政府的口袋,而政府可能會以此發放新生兒的補助款,或者提供更多托嬰補助等等,而那些建商地主可沒有這麼好心。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