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楊文】最壞的時代已到 光明的希望仍不減

前方煙囪處為台灣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為供電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同時排出巨量的環境污染。
前方煙囪處為台灣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為供電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同時排出巨量的環境污染。

我自1993年起參與環境保護相關工作,這25多年目睹環境工作的改變。環境議題的改變,與其對應的解決方法,近十年來,一方面環境惡化越趨嚴重,另一方面解決環境問題的創新速度也日益更新。

十年前,我們還在談「為子孫留下一個乾淨的地球」,現在的環境情況雖不說是「人人自危」,大致上環境變化的情況,所有的人幾乎都可以親身感受到。難以再說是要為了下一代著想,環境危機已是迫在眼前,甚且當今的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界,變成全球化的社會環境問題。

細數現階段環境最為嚴重的威脅,被公認是氣候型態的極端化。也就是全球暖化後,造成氣候型態朝兩極發展,氣候變得極冷、極熱兩極化,雨量不是暴雨就是乾旱。極熱導致颱風強度增強,造成都市浩劫,或是乾旱造成森林大火。

即使個人幸運未曾遇到災難,也不得不相信這是由人類文明發展所造成。最明顯的例子,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隨著不同世代的工業革命發展而變化。從西元零年起,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都維持在280ppm(每百萬分之一)上下,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1784年左右)數年後,二氧化碳濃度直線飆升,到了1912年左右突破300ppm,然後一路攀升至今日的408.5ppm(https://www.co2.earth/)。隨著人類的工業發展,如果這樣的結構不改變,可預期二氧化碳濃度將持續升高,全球暖化現象與極端氣候短期之內難以改善。

圖一:2千多年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自1784年工業革命之後慢慢攀升。
圖一:2千多年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自1784年工業革命之後慢慢攀升。

第一代的工業革命會造成對環境的衝擊,最主要的原因是取用地底下的煤或是石油作為工業生產的能源,以燃燒方式取得動能生產,但排出二氧化碳逐漸改變大氣型態。經過百年後,1870年代起,人類發明利用電能使得工業生產力大增,電能並建立現代化的生產線模式,同時形成資本主義。從1969年至今,電腦的發明與運用在工業自動化上,減輕人類勞力的負擔,人類工業文明進入前所未有的興盛,並造成已工業化國家與開展中國家貧富的對立,而未發展的國家往往抄襲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富國越增越多。加上前幾代工業革命,驅動生產的方式,基本上仍是依靠地底下的化石燃料,各國家爭相發展工業,對地球能源與資源的耗竭更劇烈,污染也越嚴重。

工業資本累積的模式,追求以大量生產與降低成本,並鼓勵消費才能獲取販售的利潤以累積資本後,再繼續大量生產或是提供廉價的服務。這種工業資本化促成經濟發展消費模式,固然增進人類的生活福祉,然而生產所造成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在發展的初期不是考量的重點。

往往大量生產過程,為取得原料進行開採,越是大量開採成本越低,能源也是類似狀態,為降低成本,往往設立大規模的發電廠,不幸的是,所造成的污染也相對的嚴重。除此之外,為降低成本往往生產過多產品,如果產品銷售成功還可以發揮功能,不成功滯銷的話,不單是生產者血本無歸,策略上也故意製造出不耐用的產品,滿足消費者求新求變的慾望,這都形同資源的浪費。

環境氣候變化之快,逼著人類不得不反思現有生產與經濟模式對環境的衝擊,甚至對人類的永續產生威脅。近幾年德國人提出的第4代工業革命,以滿足需求來規劃生產,減少大量生產時,大量備料的浪費,甚至可以減少原料在製造過程中浪費,並加入回收的原料,形成綠色生產。這樣的生產轉變,是否來得及應付環境的改變,還有待後續的觀察。

而這樣的工業革命是基於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展,也就是無線網際網路(internet)、雲端運算與儲存、加上感知科技(sensor)甚至方興未艾的人工智慧(AI),可以預期工業生產進入更高效能、更少浪費的新階段。

發展大數據科技固然消耗大量地球的能資源,但是否可帶來環境保護革命性的突破?

影響每個人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來說,人類因為各種活動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像是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臭氧(O3)、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濃度等數值,所構成的綜合指數。

民間組織網站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自2014年4月起,致力於蒐集全球空氣污染數據,透過分佈在全球各處的空氣感應器,即時將資料上傳到雲端,該機構透過大數據的技術,收集全球各地空氣感應器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可視化,即時顯現全球各地空氣污染的現況。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圖像化資訊,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其發生的原因。例如,台灣近幾年空氣污染益發嚴重。探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是透過大氣流動由境外移入,也有人認為是境內自我產生。這兩種來源都有可能,必須以較精密的地理尺度與較長的監測時間來分析,自然可以判斷出是否某些時間來自境外的比例較高,某些時間則是自己境內產生。

有了這樣的科學分析,才能針對發生源做出最好的管理措施。如台中市要求火力發電廠在空氣污染期間,必須減少發電(降載)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源。又例如台北市設定地方自治法,規定當空氣指標AQI超過400時,就會停止戶外上課與工作的法規。

圖二: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網站,即時提供全球空氣的污染圖,有助於釐清空氣污染的源頭。
圖二: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網站,即時提供全球空氣的污染圖,有助於釐清空氣污染的源頭。

誠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人類耗竭地球能資源發展文明與科技,在全球化的過程犧牲環境造就資本,但個人殷切的期待,最壞的時代已經發生,但也帶來光明希望,除了透過大數據科技,可讓環境變化的資訊更加透明與普及,讓環境守護者、更多公民能參與環境保護,修正已作錯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大家共同扭轉惡化的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