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僵硬恐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 超過3個月應儘速就醫 抑制炎症蔓延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正值青壯年的王先生(化名),平日工作忙碌,常常疲憊不堪、全身腰痠背痛。恰逢連假,便選擇窩在家打電動、追劇,足不出戶。沒料到,開工當天早上竟全身僵硬、動彈不得,且下背部更感到疼痛不已。就醫後,才發現是中軸性脊椎關節炎。

下背痛、僵硬恐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 超過3個月應儘速就醫 抑制炎症蔓延
下背痛、僵硬恐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 超過3個月應儘速就醫 抑制炎症蔓延

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邱瑩明醫師表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包含僵直性脊椎炎、無放射影像變化之中軸性脊椎關節炎。疾病好發於20~30歲青壯年族群身上,主要致病成因並非身體機能退化,而是自體免疫功能失調,使得體內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組織。症狀出現的位置為「中軸脊椎」,也就是俗稱的「脊椎骨」,遍及的範圍大致是從脖子到腰部間。因此,許多患者會感到下腰部或臀部的鈍痛感,或是早上起床時腰部僵硬,動彈不得,甚至痛到無法下床。

年輕人腰酸背痛超過三個月 應儘速就醫 抑制炎症蔓延

邱醫師表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初期症狀與一般運動過度的痠痛症狀相似,因而不少患者在疾病初期誤把痠痛、疼痛感誤當運動傷害處置,更以為只要休息就能緩解。然而,中軸性脊椎關節炎的疼痛是來自於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所致,與運動過度的狀況不同,更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甚至越久不動會越嚴重。

為了幫助患者快速辨別疾病,邱醫師點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常見3大症狀,當身體同時出現下述3大症狀,建議可前往就醫,並可透過抽血或影像學(如: X光、MRI)檢查,進一步確認問題。

一、下背部疼痛超過三個月。

二、晨間起床後,身體感到僵硬逾30分鐘。

三、莫名感到疲累。

邱醫師表示,當確診中軸性脊椎關節炎應及早就醫,臨床的治療目標是以:控制體內發炎、避免不可逆的關節傷害為首要之務。一旦患者沒有妥善治療,發炎問題恐持續加劇,便會使得身體骨質異常增生、產生骨贅,進而造成關節變形、關節沾黏等不可逆的傷害。關節變形後,便無法使用藥物治療,患者更得必須承擔外科手術的風險。因此,建議大家如果發現長期下背疼痛,可及早前往風濕免疫科檢查,掌握疾病控制的黃金時間。

不痛≠沒事 控制體內發炎為治療終極目標 終結慢炎 中軸性脊椎關節炎治療大盤點

邱瑩明醫師表示:「中軸性脊椎炎患者首重持續治療、配合醫師建議用藥,以終止慢性發言為目標。」
邱瑩明醫師表示:「中軸性脊椎炎患者首重持續治療、配合醫師建議用藥,以終止慢性發言為目標。」

雖說控制發炎、避免關節變形為要務,但問題是據臨床門診觀察,約三成患者當疼痛問題獲得緩解時,就會自行停藥,或是不再回診,更不會關注體內發炎問題是否獲得改善,因而導致病況起起伏伏,甚至惡化。

邱醫師說明,「疼痛」大家可以想像是疾病發炎後下游的產物,體內發炎會不斷地從源頭誘發下游的疼痛訊號出現,使得患者明顯感到疼痛。然而,患者常因服用消炎止痛藥因而不痛或疼痛減輕,就以為沒事、停藥。可想而知,這就只是暫時壓制下游的火,卻沒有從源頭控制發炎,當然無法讓病況獲得穩定。據研究指出,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治療,控制源頭的發炎,導致骨頭長期發炎的結果,脊椎沾黏率恐增3至4倍,連帶增加骨質疏鬆等併發症的風險,甚至釀成更嚴重的骨骼脆化、關節僵化的惡性循環。因此,持續治療、配合醫師建議用藥十分重要。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針有以下三種,患者可依據自身的狀況與醫師討論,並選擇用藥。

1.消炎止痛藥:

以消炎止痛為目標的非類固醇藥物,為最基本的藥物治療,但只能減緩疼痛不適感,無法根治疾病;建議搭配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控制效果可更好。

2.免疫調節劑:

目前免疫調節劑種類多,以機轉來說,免疫調節劑屬於廣泛非特定性目標的控制藥物,對於免疫系統抑制來說,較無法精準地抑制特定發炎源頭。

3.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主要以標靶治療的概念,透過精準的鎖定目標,可從源頭抑制體內發炎,減緩關節沾黏與變形的可能,常與免疫調節藥物搭配使用。目前常見的生物製劑可分為抗TNF-α與抗IL-17兩種機轉。以抗IL-17這種生物製劑為例,藉由專一性地抑制體內IL-17,降低發炎,進而達到長期結構性的保護。患者可經醫師臨床評估,使用根據自身狀況,使用適合的生物製劑進行治療。

邱醫師叮嚀,患者們千萬不要單以疼痛感覺來評估身體狀態,終結慢性發炎才是治療的首要目標。即便不再感到疼痛,仍應遵照醫囑,按時使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定期回診,維持免疫調控,終結體內慢性發炎現象,享受樂活人生。

【本篇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