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徵兵新制的目標

台灣社會對於中國新修訂發布、並於本月1日正式生效的《徵兵工作條例》,引發了相當程度的推測與聯想。此條例強調招募理工背景大專院校學生入伍,放寬大專院校可從所在地選拔學生入伍,甚至允許退役軍人、尤其是海空軍及火箭部隊等科技兵種再次正式入伍,引發外界認為中國正為台海全面衝突做準備。

從時間和空間的宏觀角度觀之,中國調整徵兵規範當然存在對台動武準備的意圖,但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及東亞地緣政治緊張的格局下,北京在面對區域安全環境挑戰下,對其軍事人力配置進行必要的檢視、盤點和提升。

一、提升動員:後勤與官兵素質是中國軍改以來長期強調的重點目標。為了建設具備在高科技現代化戰爭下進行聯合作戰的軍隊,官兵的需求條件也從過去低學歷的農村子弟,提高到以理工背景的大專院校為目標。

在過去幾年間,為了確保軍隊動員能力、後勤物力及人才條件到位,中共已陸續發布相關法規條文,例如2020年1月確定「兩徵兩退」機制,將徵兵與退役次數調整為上下學期一年各兩次,以徵召更多大專院校學生。同年6月發布《關於調整預備役部隊領導體制的決定》,進一步完善後備的軍兵種比例。

二、俄烏戰爭的戰況發展警惕中國重新審視既有的軍事配置是否有需要精進之處。在速戰速決的情境中,戰略、武器科技、官兵素質和訓練等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然而一旦戰況僵持,成為持久戰,後勤補給和動員能量就成為支撐戰力的重點。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無法速戰速決,和在持久戰中暴露出的動員及後勤等問題,皆成為中共軍力發展的重要警惕,亦提醒美國與亞太周邊國家務實審視既有的軍事合作內容。近期美國除了與台灣強化安全合作外,已與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盟友陸續深化既有軍事同盟的內容。

綜上而論,中共近期新修訂的《徵兵工作條例》及規範,其目的並不僅是為了對台用兵,更有其中程建軍的目標。但從建軍備戰的角度觀之,面對轉趨「務實謹慎建軍備戰的人民解放軍」,台灣處於潛在衝突的第一線,必須更加強化後備能量加以因應。

後備動員不但是戰時維繫抵抗能量的關鍵,更是平時展現嚇阻的手段。因此,蔡總統將義務役從4個月延長至1年的兵役改革,雖是困難的決策,卻是必要而合理的決定。隨著我兵役改革政策將於2024年生效,台灣防衛的能力可望進一步強化嚇阻能量,以確保台海周邊的和平與穩定。(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