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數位匯流眼界比矽谷精準?

我一直認為數位匯流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規律發展到極致之後,理論上,隨著時間的推進,世上終將僅存唯一一家超級巨獸,服務範圍包山包海,舉凡搜尋、社群、電商、支付、影視娛樂、食衣住行等等,無一不包。

因為數位世界是由0與1所組成的,比起實體世界更有機會一統江山,其中唯一存在的變數,一為作業系統,諸如iOS與Android兩大陣營,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兩者很難統合;另一個就是語言系統,諸如中文與英文,各霸一方,誰都有「主場優勢」。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科技大內捲時代到來〉,描述科技業前瞻發展受挫,開始井水犯河水,因此,真正意義十足的大一統戲碼也該是時候上演了。接著,一個有趣且合理的推測就是,目前的巨頭,誰最有可能是最後那個大一統的霸主?目前在矽谷似乎被慣稱為「Super App」超級應用。

馬斯克在6月時與Twitter員工對話中表示,「微信非常厲害,什麼都能在裡面做。」再一次表揚了中國的國民級應用,並且暗示Twitter也應該朝這個「超級應用」的方向發展。據悉,目前的矽谷巨頭都在絞盡腦汁想成為如「微信」一般的超級應用。讓人好奇的是,美國網路經濟發展的早,為何到今日都還缺少一個本土的超級應用?

我覺得首先的關鍵還是因為美國是全球政治與經濟的霸權,由其主導的數位世界全球化對其網路企業開疆闢土十分有利。匯流的重點是收納聚合,分流則是開枝散葉,從分流出發擴展到全球市場是有理有據的。

別忘了,這些公司成立之初,iPhone根本還見不到影子,少了匯流載具,從電腦端應用習慣出發,當然會形成分流。矽谷巨頭間涇渭分明,在數位經濟野蠻成長的時期,就是分流都賺得盆滿缽滿,對於像微信這樣的「大雜燴」型應用,或許還會嗤之以鼻吧。

除此原因外,網路上的諸多觀點也都跟數位經濟發展遇瓶頸,科技巨頭大內捲相關,頗值得參考。

第一個是「流量紅海」。根據 Pew資料,美國只有7%的人不使用互聯網,且集中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美國網路和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和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

TikTok 在歐美的成功,令昔日的社交媒體巨頭心驚,不得不快速「山寨」出 Reels、YouTube Shorts等應用來應戰。

第二是越來越縮水的廣告市場。特別是指Facebook和Google,此種根據掌握用戶資料,對其進行精準的廣告推送以作為商業模式的網路企業。因蘋果硬體和系統平台、政府監管都開始快速收緊個人資料使用方面的政策,直接衝擊到這種以廣告為生的網路公司。

最後是移動支付的崛起,在中國「掃碼支付」已是民眾生活的日常,近年來,移動支付浪潮也開始席捲美國。

最具指標性的,可能是連蘋果都開始在今年的WWDC上正式推出蘋果版的BNPL業務。「先買後付」(BNPL),直接讓用戶在自己的Walled Garden「圍牆花園」內直接買單,將自己的流量變現。

矽谷的巨頭們想要從分流變成真正的超級應用,容易嗎?拿Facebook為例,一邊更名Meta押注元宇宙,一邊則在近幾年連續地推出不同領域的新業務。只是,目前歐美各國均吹起反壟斷監管的號角,這該如何解呢?

可惜的是,馬斯克收購Twitter 告吹了。

(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