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達18.3%,低基數和出口拉動效應凸顯

中國開啟復蘇二季度GDP增3.2%
中國開啟復蘇二季度GDP增3.2%

4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這是1992年有季度GDP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18.3%的超高增速背景是去年一季度同比負增長6.8%的超低基數。即便如此,數據也展現出中國經濟復蘇的強勁動力。

中國統計局稱,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但恢復基礎還不牢固。受訪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和工業在下半年可能無法保持如此強勁的勢頭。

低基數效應

即便對於高速增長30年的中國經濟而言,18.3%的GDP增速也高得異乎尋常。

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增長最快的五年是從2003年到2007年——維持在10%到14.5%之間,連續五年增速維持在兩位數。增速最高的記錄則是在1984年創造的15.19%。

2012年後,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從7.8%逐步放緩到6%。由此可見18.3%的增速之高。

但18.3%的增速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相比幾年前突然提速三倍,而是受到低基數效應影響——由於去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打擊,罕見地下降6.8%,因此使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看起來偏高。

剔除掉低基數因素或許能幫我們更好理解這一數據的含義。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胡榮向BBC表示,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字是,今年第一季度的GDP相對於2019年第一季度GDP的同比增長。經過計算,這個數字是10.3%,相當於每年增速5.15%,這和中國經濟在目前體量下通常期望的增長率保持一致。

強勁復蘇

5.15%的年均增速,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到底意味著什麼?

中國一季度經濟的強勁復蘇,一方面源於春節期間「就地過年」的號召,使工作時長相比往年增加,相比中國疫情最嚴重的去年,增幅更明顯。

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中國GDP數據顯示,經濟復蘇的基礎是廣泛的。春節期間鼓勵流動人口留在大城市的特殊安排,對工業活動、零售額和出口都有積極影響。這有助於工廠在節後加快恢復生產。」

胡榮認為,主要原因是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各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都得以恢復以及穩步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較前值2.1%變化明顯。同時,兩年均值4.7%,增速與疫情前缺口明顯縮窄。光大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主要是疫情持續受控,國內居民就業和收入持續改善,此前被壓抑的旅遊、住宿、餐飲、交通、文娛等服務性相關需求恢復性增長。

青島港
青島港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出口的強勁增長,在過去的幾個月都錄得強勁增長,並有望在全年繼續保持。」胡榮稱。

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數據尤其搶眼——比去年同期增長29.2%,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達20.5%。一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8.4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4.61萬億元,增長38.7%;進口3.86萬億元,增長19.3%;貿易順差7592.9億元,擴大690.6%。

背後的原因是,疫情下中國的製造能力不斷改善,而歐美等發達地區的產能則在疫情反覆下受到限制,供給能力遲遲難以修復。疫情控制差異導致中國的供給能力要遠高於國外,出口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不過蘇月認為,有可能部分訂單的生產和出口已經提前到第一季度。這意味著,由於缺乏刺激國內經濟的措施,今年剩下的時間貿易和國內工業活動可能無法保持如此強勁的勢頭。

未來走勢

「展望未來,正常化趨勢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剩下的時間,預計國內消費將是主要的增長動力。」摩根資管全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表示。

相比之下,中國的消費恢復慢於其他經濟活動。同樣,以兩年拉平來看,中國的消費平均增速仍然只有4.2%,不及2019年同期9.5%,顯示疫情對消費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退,也意味著未來消費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蘇月預計,今年下半年中國將出台更多支持國內經濟的政策,屆時隨著世界其他地區供應的回升,出口貢獻將逐漸減少。而且中國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第三季度開始,可能會出台一些刺激消費的措施,比如向某些城市的居民派發更多的數字人民幣。

貿易
貿易

對於今年剩下三個季度的預測,Union Bancaire Privée(香港)經濟學家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預計,二季度GDP增速將放緩至6.1%,今年剩餘三個季度平均增速5.5%。但是,由於一季度基數低,預計年化增長率將輕鬆超過官方6%以上的目標,達到8.6%。

總體來看,胡榮認為,中國經濟仍然會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提供主要引擎。由於世界其他經濟體大多仍受困於疫情,而總體上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得益於正常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恢復與增長,而並不依賴於大規模的貨幣或財政激勵政策,所以這類增長更為健康,也更為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