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合成藥物研究 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創新合成天然藥物分子,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記者王正平翻攝)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創新合成天然藥物分子,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廖軒宏利用無溶劑矽膠吸附法以及高雄強烈充足的日照與空氣,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這項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

研究團隊表示,氧雜螺內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植物、海洋生物、陸生動物中,在單一生物中含量極少、取得困難、十分珍稀,「像是必須從極度瀕危的植物貝山祖冷杉樹幹樹皮中萃取而得」。過去三十年,全球有機合成化學家持續研發人工合成方法,卻必須使用強大能量、昂貴金屬試劑、不友善環境的溶劑、危險氣體,經過冗長繁複的程序,在推進製藥發展、人體健康的同時,難以兼顧環保永續。

化學系助理教授廖軒宏表示,這項科研突破不僅是陽光普照的『高雄限定版』,團隊還嘗試將光源從陽光改為室內人工光源,應用實驗室與辦公室常見的長條LED燈,或是節慶使用的聖誕燈條,在十二小時內成功合成氧雜螺內酯。

廖軒宏說,在合成過程中,僅需使用兩種友善環境的試劑,相對傳統需要至少五種以上的難以取得的化學試劑,能夠撙節更多開發與製作成本,過程的操作也更為簡易安全,因此降低了操作人員的門檻,對於降低成本、投入量產都是一大利多。

研究團隊未來希望透過不殺生的方式,以人工合成製備大自然界珍稀的化合物氧雜螺內酯,進而用於藥物活性成分、藥物開發等領域,實踐綠色化學,推進製藥創新,造福更多人類。

廖軒宏研究團隊還包括博士研究生施尼諾(第一作者)、克普姆、研究助理張桂禎、博士研究生蔡宗男、高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