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曾稱台灣民主還是很民粹

著名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於北美時間11月22日逝世,享壽88歲。圖為2009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胡適與近代中國的追尋─紀念「五四」九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林毓生以心平氣和論胡適為題發表演說。(王英豪攝)
著名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於北美時間11月22日逝世,享壽88歲。圖為2009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胡適與近代中國的追尋─紀念「五四」九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林毓生以心平氣和論胡適為題發表演說。(王英豪攝)

著名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於北美時間11月22日逝世,享壽88歲。林毓生1934年生於瀋陽,14歲隨家人遷台,195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1970年獲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哲學博士學位,曾師從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著名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海耶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等人。

林毓生自1970年起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4年成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其多部著作包括《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政治秩序的觀念》、《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等,對學術界、人文思想界具深遠影響;其中,他對中國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思考,更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而承接殷海光與海耶克的思考路徑,林毓生也對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想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

另外,他在1980年代提出「公民社會」概念,是台灣最早談論「公民社會」的學者。2014年中研院出版由他擔任主編的《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一書,他當時強調,華人社會只有一條路,即努力建設「憲政民主」。

林毓生指出,民主分成3種:憲政民主、民粹民主、集權民主,台灣現狀是內含著很強「民粹」的憲政民主。並舉出幾個亂象,譬如選輸的人,透過杯葛等手段綁架多數;選勝的人,認為自己代表「全民」。不過,他對台灣的民主不完全悲觀,因為台灣是有濃厚人情味且互助的社會。

在美國華人學界,林毓生和余英時、張灝並稱思想史研究三傑。林毓生曾在受訪中提及,他被海耶克和殷海光兩位重要導師的熱情深深吸引,使得中學時代的他就萌生強烈愛國意識,在深研西方自由主義同時,始終注重對中國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且努力尋求在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搭建橋梁。

他生前筆耕不輟,曾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包括「法治與道德」、「法治要義」、「邁出五四以光大五四」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