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市場脫鉤開打

自從2018年的中美之間貿易戰開打以來,全球的投資人、政治人物和企業家莫不全神貫注著這兩大經濟體將會怎麼互相撕咬展開脫鉤,或是它們會多快的展開脫鉤,還是所有一切都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不過就是地緣政治下的爾虞我詐虛驚一場?

確實,疫情令人煩心,但我們也看見中美對峙並沒有隨著疫情擴散或是極端氣候的壓力稍有緩解,反而越演越烈,明顯就是有你沒我,大不了公開撕破臉。而隨著大陸的網約車企業滴滴在12月3日公開宣布在紐約的IPO退市,我知道金融市場的脫鉤戰正式揭開了序幕,中美之間曾經的你儂我儂再也不會回來了。

但絕對不要以為大陸政府正在尋求一個金融孤立的未來。事實上我看見的是他們正在忙著敞開大門忙著歡迎華爾街的投資機構進入大陸的資本市場與金融體系。《經濟學人》就認為大陸正在推動的是一個Asymmetric Decoupling(不對稱的脫鉤戰略):「在積極促進西方世界對大陸市場依賴的同時,減少自己過往那種對西方世界的依賴。」滴滴不會是這策略的最後一個案例,已經在美國掛牌交易,總價值2.1兆美元的258家大陸企業都將陸續展開退市回家的操作。

過去幾十年,大陸政府刻意容忍可變利益實體(VIEs)架構曾促使大量中國科技企業成功規避大陸政府對外資的嚴格限制,另辟捷徑完成了蛻變。但在過去兩年,情況發生了變化。2019年,已經在紐約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積極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就已經是資本運作轉換陣地的預先規畫。現在的滴滴則更進一步,徹底脫離紐約資本市場。或許還有人寄希望美國和大陸監管機構最終能夠達成一定的妥協。 然而,哈佛法學院教授Jesse Fried潑了一盆冷水認為,大陸監管機構明確支持滴滴的退市,外國政府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干預使得想要恢復過往的榮景難上加難。

這些轉變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出台一項針對大陸企業的披露法律,該法律要求外國企業必須揭露其審計報告的所有細節,否則將被迫退出美國的交易所交易。但諷刺的是自2019年以來,JPMorgan對大陸的跨境敞口增加了9%。過去3年,外國基金經理人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幾乎增加了1倍以上,達到了今天的1.1兆美元。大陸仍然希望它能夠魚與熊掌兼得,既獲得全球資金的支持也獲得一定的專業導入,對外國投資機構而言,大陸市場的巨大規模和企業的深度廣度確實也讓他們難以拒絕。

整個資本的重新分配主要由兩種力量所支撐。一是大陸股票和債券被納入了全球性的指數,這意味著指數基金ETF必須持有它們。另一個事實是,大陸本地的交易所股票受到監管打擊的影響較小,而且它們更加的多元化與接地氣,這讓它們在資金氾濫的今天顯得更有吸引力。但金融的非對稱脫鉤仍然引申出兩個問題。一是美國的做法是否有效。美國政府越打壓大陸的企業,最後會不會反而逼得大陸越有能力自行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並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優勢?另一個問題是大陸會不會在其他地區執行這個不對稱戰略?其實這已經在大宗商品的產業競爭上明顯看到。

大陸或許一時半載還無法擺脫對美國貨幣的依賴,美國貨幣現在仍然運用於大多數的跨境支付,並讓美國可以隨時利用美元體系對大陸進行經濟的制裁。但針對美元體系的非對稱性脫鉤戰略確實已經擋不住。事實上,瞭解全球金融市場的人都知道,大陸的加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註定會是高度不對稱,主要原因當然就是資本管制,大陸對美的直接投資原本就少,而越多資本流入大陸市場,互相的不對稱就會越明顯。我常常強調,商場如戰場,資本如流水,資本市場的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吸引資本流入。地緣政治分析不是我的專長、科技脫鉤也常常把我搞得霧煞煞,大陸在金融市場的非對稱性戰略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資本流動下的中美脫鉤確實已經揭開序幕,夾在中間的台灣可以獨善其身,但不可能永遠事不關己。(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