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夜讀《出版人瑣記》

文/圖片提供 林明理

今夜,月光迷濛,星子隱遁在後山的靜謐裡。我忽然想起一位遠方的朋友,遂而重讀了他的一本贈書。

如果說,今年八十三歲的彭正雄著作的《出版人瑣記》是極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樣的說法並不過分。因為,彭老勤奮向上的背影,是我寫作的動力,也是學習的楷模。

除了讚佩其創立屆滿一甲子的「文史哲出版社」所賦予此書具有深刻的意義外,我想從中揀一件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故事,來寫寫他如何走過烽火邊緣,成為一位傑出的出版家,榮獲教育評鑑中心大學院系所評鑑委員(二OO六年)、臺灣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文藝獎章等殊榮,以及他通過回憶而獲得對本身生存與使命感的再認識。

誠如彭老自己在書中稱,他曾在金門服役時,適逢「六一七、六一九砲戰」,因參與此戰,造成聽力受損等後遺症,卻欣慰於自己能留下此一光榮印記。此段故事讀來自然親切、如臨其境,也不難看出他試圖從寫作中表現潛力。

作為出版家,彭老一直關注臺灣出版業變遷,並借此書進行表達及闡釋了平版印刷、書籍印製的專業知識與兩岸出版交流等主題,使其論述更具有象徵意義,內容豐富、文字平實貼切。

此書所界定的重要概念,其內涵就是出版的經驗;而透過他的文字裡,都清晰地浮現彭先生從年輕到晚年一生勤勉自學與勇毅的精神。因而,可以說,這本書是他作品和勤學有成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而其編輯手法的運用,走過歲月的艱辛,也為他成為出版家奠定成功的基石。

對我來說,彭先生長久以來,把出版優秀的著作當作人生第一要務,為人恭謹樸素。此書流露了作者的幽默與出版同樣的才華和智慧,我也為彭先生為人謙遜的態度與孜孜不倦的精神而深感佩服。

所以閱讀一本書,實際上是要喚起讀者心中的情,或是感動;而讀一本好書,就是能讓人增長知識,如同音樂,能給人帶來愉悅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