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從日本知名俳句 看華文俳句的書法縱橫

文/洪郁芬 圖/楊淑惠

俳句創作,一直以來,在日本大行其道。百態千姿,美不勝收。然綜覽服部嵐雪、正岡子規、与謝蕪村、高濱虛子、松尾芭蕉、立花北枝、加賀千代女等知名俳人作品,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俳句謹守「一個季語」與「切」的正規寫法。正岡子規的代表作「啖秋柿聽聞鐘聲∕法隆寺」,或與謝蕪村的「油菜花∕夜月東升日西沉」,都包含一個切與一個季語。然而,細查上述的正岡子規和与謝蕪村的俳句,可以發現「切」的位置有所不同。油菜花俳句的「切」位於「季語」之後,而法隆寺俳句的「切」則是在「非季語」的法榮寺之前。諸如此般創作手法的不同,形成俳句多樣的趣味,也是作者巧思的展現。

在創作華俳時,除了讓季語自成一行,宛如是俳句的「詩題」的寫法之外,其實還有其他更寬廣更自由的寫作方法。本文分析幾首日本俳句界公認的名俳句,一同來欣賞,學習不理所當然的將華俳的季語獨立成一行的創作手法。如下所示﹕

 

一、季題之外的主題+心象風景

 

原文﹕故やよるもさはるも茨の花

春季語﹕花

 

A

故鄉啊,挨著碰著,

都是帶刺的花。∣∣小林一茶(譯者不明)

 

B

故鄉

挨著碰著的都是帶刺的花∣∣小林一茶(洪郁芬譯)

 

A的書寫模式,對於習於書寫華俳的詩人是有困難的,因為已經遠遠脫離了熟悉的舒適圈。筆者因此將A翻譯成華俳詩人熟悉的模式,即是B。B的寫法雖然在句法上沒有A來的奔放自在,卻仍然是一首不凡的俳句。

藉由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當作者讓季語之外的主題獨自成一行,並將由此主題「興發的感受」,以季語為「心象風景」(非單純寫生句)去表達,便能脫離季語獨立成一行的慣用模式。關於「興發的感受」,可以說是幾乎等同於詩經的賦、比、興中的「興」。至於「心象風景」,我在《歲時記》的序文雖然曾經提及,但礙於篇幅沒有詳細說明,因此於此補充闡明其義。

何謂「心象風景」?「心象風景」,是看起來像「寫生句」的「非純粹寫生句」。換句話說,即是「作者並不僅止於將眼前的情景忠實地以寫生的手法描述,而是將心中的思想、感慨、對人生的看法或是對自身的處境寄託於一景,以寫生的方式描繪出來。」因此,「心象風景」可以說是利用所見景物,來映襯此時的心情,即是中國古詩中「以景襯情」的手法。

茲舉上述小林的俳句(翻譯B)為例,「挨著碰著的都是帶刺的花」乍看之下是寫生,深究其義後便會發現它並非單純的寫生,而是小林藉此景映襯他對故鄉的思念。

 

二、吟詠具體的心象

 

原文﹕世の中は地獄の上の花見かな

春季語﹕花、花見

 

C

我們在世上,

邊看繁華,邊朝地獄走去。——小林一茶(譯者不明)

 

D

世間是

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洪郁芬譯)

 

華俳所吟詠的景象,並不執著於實際形象。我在《華文俳句精選》曾經說明,只要俳句描寫的景象能賦予讀者具體的感覺,即是吟詠具體的景象。

日本俳人通稱俳句為寫景的定型詩,也因此自古以來寫景的俳句居多,而在寫景的俳句中,謹守「切」與「一個季語」的傳統俳句形式也居多。然而,也有像小林一茶這樣,勇於脫離傳統的俳句形式,專於表達主觀情感,並在俳壇散發個人獨特魅力的俳人。在上述小林的俳句中,「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並非作者眼前的實景,而是作者思想「世間」時所興發的「心像」。

此外,若我們比較翻譯C與翻譯D可發現,雖然翻譯C的俳句書法較扣人心弦,然而將「花見」(直譯﹕賞花)翻譯成「看繁華」是否合宜,尚有可爭議之處。相對的,翻譯D雖然將「賞花」描繪成「凝視繁花」,不僅不脫離原文的本意,也增添了翻譯文的詩意。習於寫華俳的詩人,若想在書法上脫離僵化的形式,可以參考D的書法作適度的跳躍。

 

三、兩行融合為一個整體的寫生,映襯作者的感受(主題)

 

原文﹕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

春季語﹕蛙

 

E

古池蛙躍濺水聲——松尾芭蕉(維基百科譯)

 

F

古池

青蛙躍入水聲響——松尾芭蕉(洪郁芬譯)

 

在上述松尾最著名的俳句中(參閱翻譯F),第一行與第二行並非主從的關係。讀者很難判斷「古池」和「青蛙躍入水聲響」的何者為這首俳句的主題。這首看似「實景」寫生的俳句,似乎映襯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感慨。然而由於距離松尾當初創作此俳句的江戶時代已經相當遙遠,若非經過時代背景的考察,讀者很難從這首寫生俳句讀出作者的思想。眾多的研究者對於松尾於這首俳句所要傳達的思想眾說紛紜,筆者僅提出其中一個以供參考。

「古池」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被人們遺忘的,甚至可能被聯想成「荒廢」、「死亡」、「虛無」的存在。然而,在這樣的一個荒廢的情景中,松尾聽見一隻青蛙躍入水中的聲音。頓時,組成這個「古池」的各種微小的要件,如「青蛙」和「水聲」,甚至是青蛙的食物「蟲子」,或是水中游動的魚、附生於壁上的青苔,在寂靜中因著青蛙躍入的水聲,於剎那間在作者的腦海裡甦醒了,也在讀者的意識裡復活了。於是,古池從一個被廢棄的對象,成為我們欣賞的對象。日本美學裡的「侘寂」是一種在貧窮和孤獨中尋求滿足的意識。在靜謐中感受自然的深邃與豐富,在時光流逝中的事物的變化中,儘管是骯髒、破碎或衰退,也肯定變化所編織的多重美感。

 

松尾藉由一首寫生的俳句,來傳達他的世界觀。除了上述日本美學侘寂的概念之外,尚且隱射對於當時江戶的傳統和歌界的批評,使這首恰似單純的寫生俳句饒富寬廣的鑑賞空間。

俳句篇幅雖極小,容量卻可能極大。這也是俳句創作的其中一個的藝術追求。這裡談及的三首日本著名俳句作品,值得借鏡,能拓展視野,提升水平。

 

(2023.2.17午間嘉義麝燈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