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柑仔店

文/攝影 閒書生

現代人對這種擺設的雜貨店,腦海裡似乎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因為廿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崛起,讓傳統雜貨店式微,而這種專門出售糖果的柑仔店也逐漸在街巷中消失了,路過偏遠的聚落,偶而還能看間,無意間與這種傳統中蘊含幾許古典的店鋪相遇時,暖暖的回憶又回來了。

柑仔店在進門處擺設好幾排裝了不同糖果的塑膠桶,架子旁還有一些玩具,酷客上門時,很容易識別自己喜歡的糖果在那一層桶子裡,用指頭一指,店鋪的老闆就伸手將糖果取出,過程簡單而且方便,一度讓消費者喜歡,也在這童叟無欺的交易中,建立了彼此良好的信譽與互動關係。

廖吾是資深文史工作者,年少時也曾經在這種店逗留過,他說,柑仔店是閩南語的稱呼,除了糖果、兒童玩具專賣店之外,大多數的店鋪也賣一些日常用品,如米、油、鹽、酒、味素、糖、醬油……台灣光復後那些年,在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滿足了多數人的民生需求。

這種店鋪擺設看似簡單,卻充滿了智慧。廖吾說,顧客詢問有沒有賣哪種商品,瞬間就能指出他要的東西,在左手邊第幾個貨架第幾層。柑仔店裡糖果種類雖然不多,但在那個物質普遍缺乏的年代,有二十幾種糖果可以選擇,對於年少的心靈來說,已經是大大的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