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科學思想(下)

(續上篇)

然而,先秦時代亦有與邏輯學相近的名家出現,亦有非實用性的知識研究摻於其中,但名家並未在當代成為墨儒般的顯學。其中原因則與魯班之木鵲般未能利於人。儒家荀子曾評名家:「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由此可見,非實用性為目的的研究並不被當時中國社會所鼓勵,甚至有壓抑的趨向。

科學研究的目的性對於中西方之科學發展影響深遠。以實用性為目的的中國科學思想在科學發展初期,或者會為提高生活水平而有頗快的發展速度,但當其追求實用性之目的得到滿足後,科學發展速率則會愈趨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而西方注重知識研究的目的性,或許會在科學發展初期摸索階段阻滯甚多,但當此追求知識的精神為科學奠基,並發展出系統式的研究手法時,對無盡知識的追求反而會令較後期的發展提供契機。

我們從此比較中所看到的,是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對於中國或是台灣的根源性阻滯。雖然在五四運動後和民國的黃金十年中,人們開始擁抱西方的科學知識和理念,並在後來的現代取得如台灣的晶片研究,高錕的光纖科技、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李遠哲的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等成就,但這些成就,是站在西方科學思想的肩膊上的探索與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所得到的果實。

中國科學發展由古時之輝煌直到改革開放前有停滯的趨勢,其中中國之思想體系對此現象有重大的影響因素。追求實用性的目的的確是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的一大重要元素,但在中後期的科學發展當應用性的目的漸漸得到滿足,無可避免地科學發展會有減緩之趨向,甚至停滯不前。以此看來,若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若思想體系未能進化,體現出高於生理層次需求之目的,發展速率並不能維持在一可持續的水平。由此可見,古希臘哲學思想期注重知識研究和追求在長遠而言,是比中國方面追求實用性的主張更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

或許這個小小的觀察和結論,亦應是我們兩岸三地的民眾從小在中華文化思想中學習的一個警訊:是否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文化傳承,都是我們應該全部視為珍寶?歷史已經證實了,在一些方面,中國文化的一套是行不通的,科學便是其一最好的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很多面向對人類發展與普世價值並不咬弦,無論「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聽起來如何冠冕堂皇和激勵人心,中華文化本質中的所含有的糟粕仍是在泛中華文化帶中不得不直視的嚴峻問題。而打著復興旗號,稱以宣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實質上只是玩花樣尋求權力擴張的共產黨,長遠來只會成為自尋笑柄的跳梁小丑。一眾「大中華膠」們,這便是你們的偉大復興嗎?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華文化與科學思想 (上)
【香港雜記】 街頭小食系列 -- 咖哩魚蛋
【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9) – 中學校園生活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