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性關節炎 8成隱忍腫痛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針對全台患者進行治療認知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患者未達治療標準卻選擇隱忍;有半數以上的患者對於現有藥物選擇、療效仍停留在傳統認知。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醫病對於藥物、治療目標的認知落差會影響治療成效。近年來的藥物療效越來越好,對於皮膚病灶治療目標不再停留在過去的PASI75(改善75%),而是追求PASI100,即可100%清除皮膚病灶,並且同時兼顧關節問題,呼籲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才能讓治療達標!

一項針對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認知調查指出,八成受訪者未達治療目標,卻放任皮膚病灶擴大、關節持續疼痛,只求不影響日常起居。受訪者中有六成患者不清楚或尚未設定治療目標,僅有四成認為治療可幫助其達到目前最新藥物可到達之ACR70標準(改善70%關節疼痛)。蔡長祐理事長指出:「當患者長期面臨身體脫屑、痛癢,甚至併發關節疼痛、變形,內心壓力及身體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複雜且漫長,患者很容易因過去失敗的治療經驗而對療程失去耐心,或先入為主的認為藥物無法幫助其痊癒。」

乾癬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肇因於體內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慢性皮膚發炎和侵蝕關節,然而隨著治療期程拉長,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的療效降低,容易導致患者對療程失去信心。所幸近年出現了新的藥物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可與特定抗原結合,從源頭抑制免疫發炎反應,對於治療有較佳成效。過去對於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有些療法在皮膚狀況的改善上成果較佳,而有部分療法則是針對關節炎有較明顯的療效。然而,對患者來說,無論關節和皮膚症狀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飽受生理及心理的困擾。希望第二代生物製劑的出現,能夠帶來新的希望,即同時改善皮膚和關節症狀,進而改善生活品質,讓乾癬性關節炎病友看到更多治療達標的希望!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曹彥博表示,目前針對乾癬性關節炎皮膚、關節等問題已有新的治療選擇,國內外的治療指引都建議,當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合併皮膚相關症狀,或合併中軸症狀且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仍無效時,應優先建議使用第二代生物製劑抗。除選定適合的藥物外,設定治療目標也是療程中的重點環節。蔡長祐理事長說明,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均於治療指引中提出「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治療概念,即是透過制定治療目標,每四週定期回診追蹤,未達標即考慮更換藥物的積極治療方式。乾癬性關節炎的嚴重度仰賴醫師臨床的判讀及病患的回饋,因此充分醫病溝通,並設定共同治療目標,才能讓每次回診都離目標更進一步。

曹彥博副秘書長提醒,第二代生物製劑已納入健保給付。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對於生物製劑較嚴格,必須經由專科醫師評估,且先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後,才可提出申請。另外,為使生物製劑達到最佳的療效,患者應遵從醫囑,勿擅自停藥。一項刊登於風濕病學期刊的美國調查研究指出,有近六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因擔心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回診、近兩成患者則擅自停藥,美國風濕病學會對此警告,停藥恐導致全身發炎反應或免疫失調,提高新冠肺炎染疫風險。蔡長祐理事長及曹彥博副秘書長共同提醒患者應該持續穩定的接受治療,停止用藥可能會使疾病惡化,甚至讓已好轉的狀況復發;呼籲患者積極面對疾病、與醫師設定療程目標並持續用藥,才可盡快脫離疾病所帶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