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名」探討中文名的文化認同 獨立電影節放異彩

很多來美華人,都會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可能是為了讓不熟知中文的人容易發音和記住,也有可能是英文名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這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實則隱藏著華人在異國安居,為了融入美國社會的無奈。日前,入選第25屆Dances With Films(DWF)電影節的華人主創電影短片「以我之名」(Call Me By My Name)就講述了一個華裔女孩,為了求職成功,不得不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的故事。

「以我之名」是由華裔女導演高睿希(Royce Gao)指導,製片人和編劇是王禹霄(Olina Wang),主演為華裔女演員吳嘉星(Kathy Wu)。電影講述了一個不自信和焦慮不安的華裔女生Kathy,在疫情期間被無良老闆辭退,一向勤勤墾墾工作的她雖然感到不公但也無奈開始找工作。學歷和經驗都不差的她卻沒有面試的機會,好友提點她需要把中文姓名改成白人姓名,這樣可以更容易得到面試機會。當她在猶豫之際,其母的貼心和鼓勵讓她感悟到自己中文名字的深刻含義,她找到了自我的同時也無懼未來。電影幽默又發人深思,在首映後廣受好評,引起了很多有著相似經歷的觀眾的共鳴。

編劇王禹霄說,故事來源於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真實經歷,用英文名字投履歷,成功率會比較高。哈佛商學院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1%的亞裔如果用白人名字的履歷表會更容易接到面試通知,即使履歷上列舉的資歷一樣。

導演高睿希說,希望通過電影來體現亞裔自身名字的可貴性。她說,若能用自己的原名自豪的告訴全世界我們是誰,來自哪裡,並為自己的根基感到驕傲,其實並不會妨礙自己融入美國社會,反而可以顯示自己的自信,同時贏得社會一份獨有的尊重。

主演吳嘉星表示,在美國演藝界,華裔演員也有這種煩惱,很多演員通過更改自己的名字以獲得更多演出機會。例如電視劇「神盾局特工」中的中美混血女演員Chloe Wang(汪可盈),就將姓改成了母親的名字Bennet,即Chloe Bennet。不僅是華裔,其他族裔也有同樣的煩惱。例如電影「沙丘」中男演員Oscar Isaac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為了拿到更多角色,將其名字後半部的「Hernández Estrada」去掉,以讀起來更像白人的名字。他出生於中美洲的瓜地馬拉(Guatemala)。

「以我之名」短片在疫情中拍攝,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挑戰,還好有朋友的熱心幫助,得以順利拍攝完成。高睿希說,有很多朋友甚至是在無酬勞的情況下參與拍攝製作,例如場地和人工,都是大家無酬來幫忙的。電影順利拍完,到現在入圍電影節,「終於對大家有個交代了。」

「以我之名」14日在好萊塢中國劇院進行全球首映,該片入選的Dances With Films電影節是獨立電影節,自 1998 年開始舉辦,被「今日美國」讀者票選為北美十大電影節之一。 本片預計於2023年在流媒體平台播出。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招工難 華人兼職變容易…母子一起暑期打工 15歲也獲聘
華裔10歲童用鰻魚米粉收服地獄廚神「頂級廚師」爭冠軍
法拉盛華女累涉賣春 長島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