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新聯合政府難掩國家嚴重撕裂

Israeli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speaks during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Israeli soldiers who fell in battle during the 2014 Gaza War, in the Hall of Remembrance at Mount Herzl Military Cemetery in Jerusalem, Israel, Sunday, June 20, 2021. (Abir Sultan/Pool Photo via AP)
圖片來源:AP

作者:楊庭輝、許家欣

以色列政局於6月13日迎來破天荒的改變。事緣八個政治光譜各異的以色列政黨聯合起來把在位長達12年的總理內塔尼亞胡趕下台,結束了以色列兩年四度舉行大選也無法選出國家領袖的僵局。不過,外界對以色列新籌組的聯合政府的鞏固程度有不同的解讀。此外,以色列在兩年內舉辦了四次大選也無法選出單一國會大多數政黨,籌組聯合政府會否是以色列政局的新常態,也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具體而言,前以色列財政部部長拉皮德早前獲以色列總統里夫林授權籌組聯合政府。縱然拉皮德領導的「擁有未來黨」在國會擁有17席,實屬以色列國會的第二大政黨,但他選擇把總理一職讓給「統一右翼聯盟」的領袖納夫塔利·貝內特(Naftali Bennett),成為了破局的一大關鍵。《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 (Thomas Friedman)認為,是次以色列政壇劇變與不同政治光譜的美國選民為求把特朗普趕下台而投下拜登一票的性質類近[1]。

政治理念南轍北轍 求同存異難度高

然而,儘管是次以色列政治聯盟由8個政黨組成,但仍只佔國會60席。若非其中一名阿拉伯政黨的國會議員投下棄權票,把內塔尼亞胡趕下台的計劃恐成泡湯。單從票數來看,有輿論認為那個政治聯盟弱不禁風,往後只要有部分政治聯盟內的議員聯合起來,便足以阻止多個法案在國會通過。

況且,那8個政黨的政治主張南轅北轍,它們除了擁有把內塔尼亞胡趕下台的共同目標外,並無很多其他求同存異的空間。貝內特與左派阿拉伯政黨共組政府,已令國内右翼陣營相當不滿,猶太極右派更指控他為「叛徒」。內塔尼亞胡亦把是次跨黨派結盟稱為「以色列史上最大的騙局」,又警告指新政府將無法阻止美國重返2015年簽訂的伊朗核協議[2]。此外,統一右翼聯盟本身的政治立場較内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更為右傾。縱然貝內特本人對籌組聯合政府的態度堅定,但他的黨友對此舉存有質疑,其中一位黨員更對此投下反對票,另有一位黨員也一度表示會考慮投下反對票[3]。換言之,不論從自身政黨內部還是從整個右翼陣營來看,貝內特也面臨龐大的政治壓力在處理以巴衝突、伊朗問題、國內猶太裔和阿拉伯裔關係等議題時採取強硬的立場[4]。

差不多同一時間,以色列的死敵哈馬斯因不滿以方聯合政府批准猶太民族主義者在東耶路撒冷而發射氣球燃燒彈,有評論認為這個現象的深層原因是哈馬斯旨在趁以色列新聯合政府陣腳未穩之際試探一下對方在以巴衝突問題上的態度。以色列在貝內特就職總理第三天便重新向哈馬斯主要據點加沙發動報復性空襲,則被部分輿論解讀為貝內特試圖安撫右翼陣營的舉動。但是,若然貝內特愈需交出滿足以色列右翼勢力的功課,以色列左翼陣營和阿位伯裔政黨面臨道德壓力跟他合作。

阿拉伯裔政黨求改善民生 巴人處境難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貝內特雖貴為新任以國總理,但他領導的統一右翼聯盟在國會僅得6席。若然他的施政沒有其他政黨的支持,他將顯得處處受到掣肘。拉皮德雖然把未來兩年的總理一職讓給貝內特,但他仍然握有國會實際上的否決權,變相成為了無名但有實的候任總理。與此同時,貝內特也擁有國會的否決權,慎防政治聯盟密謀叛變把他推翻。猶太人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什穆埃爾·羅斯納(Shmuel Rosner)早前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分析指,由於極右的貝內特和中間偏左的皮拉德同時擁有國會的否決權,所以主張以色列應撤離殖民區或全面吞併巴人領土的勢力也不得要領。[5]

此外,也有不少其他評論認為,縱然內塔尼亞胡已變成在野的國會議員,但巴勒斯坦人民的實際處境也不見得將會得到明顯改善[6]。以色列左翼陣營和阿位伯裔政黨之所以願意與貝內特結成政治聯盟,除了是為了終結內塔尼亞胡長期執政的局面外,主要也是為了尋求民生福祉的契機。《新消息報》報道指,貝納特和拉皮德向「聯合阿拉伯名單」承諾將撥款打擊阿拉伯社群的猖獗的暴力和有組織罪行及修補阿拉伯城鎮和村莊殘破不堪的基建設施。[7]

阻內塔尼亞胡捲土重來成團結最大誘因

不過,也有些分析指出,儘管以色列新聯合政府內部充滿不協調和張力,但它並不如外界想像般脆弱。例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暨前美國國務院中東分析員

亞倫·大衞·米勒 (Aaron David Miller)於6月14日在《外交》雜誌 (Foreign Affairs)網頁發表評論文章指,雖然內塔尼亞胡現淪為在野的國會議員,但他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國會仍有不容忽視的勢力。跟內塔尼亞胡關係破裂的數個右翼政黨領袖和左翼陣營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就是以色列短期內需要第五度舉行大選,讓他有捲土重來的機會[8]。單是這一點,已讓聯盟內的不同勢力有強大的誘因去設法防止新聯合政府壽終正寢。

其實,上述不同的解讀也僅是從有限的資訊中嘗試作理性的分析,孰對孰錯難以一時三刻分辨出來。無論如何,以色列在兩年內舉辦了四次大選才勉強終結了內塔尼亞胡不斷解散國會的尷尬局面,可見那個國度的內部撕裂和分化程度已非常嚴重。以色列籌組聯合政府極其量只是因時制宜之舉,一旦變成了新常態,整個國家的前景勢必禍福難料。

楊庭輝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許家欣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實習生

[1] Friedman, Thomas L. 2021. “Bibi Is Trump and the Israeli Change Coalition Is Biden,” The New York Times, 3 June.

[2] Glinski, Stefanie. 2021. “A Deeply Divided Israel Greets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Foreign Policy, 14 June.

[3] Indyk, Martin. 2021. “The End of the Netanyahu Era,” Foreign Affairs, 15 June.

[4] Kingsley, Patrick, Kershner, Isabel & Rasgon, Adam. 2021. “Israeli Aircraft Bomb Gaza Just Days Into New Government,” The New York Times, 15 June.

[5] Rosner, Shmuel. 2021. “Did Israel Just Have a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4 June.

[6] Krauss, Joseph. 2021. “Israel’s New Government Vows Change, But Not for Palestinians,” TIME, 15 June.

[7] Friedman, Thomas L. 2021. “Bibi Is Trump and the Israeli Change Coalition Is Biden,” The New York Times, 3 June.

[8] Miller, Aaron David. 2021. “Israel’s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More Stable Than It Looks,” Foreign Policy, 14 June.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