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麗龍循環利用 海廢翻身創多贏

南市農業局結合科技與塑膠業者,讓保麗龍海廢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商品。 (記者翁聖權攝)
南市農業局結合科技與塑膠業者,讓保麗龍海廢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商品。 (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台南地區淺海浮筏式牡蠣養殖所用浮具,因屬C級保麗龍,漁民回收處理意願低,讓市府相當頭痛。今年農業局與光寶科技、宏恩塑膠攜手合作,將保麗龍研發轉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商品,不但節省公帑,也可以解決海洋塑膠汙染問題,也讓保麗龍海廢鹹魚翻身創造另一個春天。

農業局指出,每年七月淺海浮筏式牡蠣禁養期前,漁民會將使用二至三年已不堪使用之保麗龍浮具帶回集中,並由南市府委託廠商去化,每年約二十噸。因其屬C級品質處理困難,農業局每年均需以每噸約五萬元的高單價委託廠商去化成次級原物料,供摻雜至其他塑膠原物料作成較低品質的塑膠製品,浪費不少經費。

但自今年開始,光寶科技團隊深入研究海廢材料特性,利用先進的塑膠改性技術製作成原料,將保麗龍研發轉變成可循環利用的商品,並攜手國內塑膠回收大廠宏恩塑膠共同合作提出海廢塑膠回收的解決方法,不但可節省公帑,亦可解決海洋塑膠汙染問題,創造多贏局面。

農業局長李建裕表示,南市府未來兩年將修法,禁用保麗龍當作淺海浮筏式牡蠣養殖之浮具,並透過其他硬式改良式浮具、或新式蚵棚,來替代使用保麗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