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沒落 匠師面臨斷層

傳統廟宇雕塑、剪黏等均由傳統匠師一手包辦,但隨時代變遷,古蹟修復匠師面臨傳承斷層,傳統師承制逐漸消失,從學制體系脫穎而出的年輕匠師愈來愈少,古蹟修復工程仍得靠老匠師支撐,也出現傳統技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

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資料顯示,2013年起有文化部審查通過傳統匠師記載,2017年前登錄的匠師,90%以上超過55歲,爾後雖陸續出現40歲以下匠師,但整體占比仍以老匠師居多,顯見匠師年齡斷層化。

31歲傳統木工鑿花匠師黃希宸說,過去沒有傳統匠師考照認證制度,曾有修復古蹟、廟宇經驗的匠師都會被列入名單內,這些匠師多是師承制,10幾歲起拜師學藝,歷經3年4個月的磨練後,出師獨當一面,且較現今年輕匠師有更多實地演練機會與經驗。

黃希宸說,早年台灣社會廟宇建築興建數量多,1960年還可見到許多匠師齊聚三峽祖師廟前做鑿花、泥塑剪黏或彩繪,但現今廟宇數量飽和,古蹟修復案件也大多找有修復經驗的老師傅,年輕匠師根本不可能靠接案過活。

除了工作機會稀少,台灣修復原料短缺也是傳統技藝斷層主因。黃希宸說,石雕匠師曾短缺到僅剩3位,且歲數都已60多歲,早期台灣採石盛行,足以發展石雕技藝,但60、70年代採石遭禁,多改為從大陸進口原料,成本上揚,加上台灣工資高、雕刻品造價高昂,消費者多改由國外買入藝品,石雕產業漸趨沒落。

雖然傳統技藝大環境逐漸沒落,但黃希宸不氣餒,2017年起在三峽老街周邊工作室透過親子手作DIY方式推廣鑿花工藝;黃希宸說,但沒有匠師希望自己的工藝就此中斷,他會繼續努力推廣,讓技藝持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