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逾51萬輛趴趴走 電動載具安全上道

生活科學力,今天要看到,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能交通,也成了現代潮流。全台灣有超過51萬輛電動自行車,因為不用考駕照,也吸引長輩、青少年,還有外籍移工使用。但意外事故年年增加,也考驗著政府的把關機制。

記者 吳志怡:「台北市擁有專門為了通勤而設置的自行車道,這樣的空間其實是限縮了既有馬路和停車格位才有的,目的就是希望民眾能夠捨棄汽機車,改騎自行車,讓都市的交通更環保,隨著交通運具越來越多,現在使用這條自行車道的,也不再單單局限於自行車了。」

沒有踏板的電動自行車,全電力騎行。移動,不再是兩個輪子的單車。

自行車研發中心總經理 梁志鴻:「(電動車)其實在騎乘的時候,聲音是不大的,突然間的一個出現或是一個進行,其實我認為會對行人,走路的行人會有一個干擾及造成一個不安全的情況。」

人車分流是單車族的天堂,但卻不是這群減碳族的福音,因為法規要求,這些電動載具要退出人行道。

電動車業者 許睿航:「(電動車)這個東西是安全的,你政府不推廣,難道你繼續推摩托車嗎。」

這是陳先生每天上班的代步工具,比起用兩條腿走路,這自由自在地滑行,完全不消耗體力,又滿足了城市中輕巧的移動需求。

電動獨輪車使用者 陳泓滄:「大部分都是(短程)代步,如果說你用走的,會覺得很久,可是你用這個騎,大概可能五分鐘之內就到了。」

電動獨輪車使用者 楊啟宏:「(會減少你使用機車或開車)會減少非常多,因為它充一次電,其實又比摩托車加一次油,來得距離更遠,所以相對使用上會比較經濟一點。」

交通法規中,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都被歸類為慢車,除了可騎上設有人車共道標誌的人行道,除此之外的斑馬線、騎樓和人行道通通不行,執法上還有尚未納入慢車,處於更模糊地帶的新興載具。

交通部路政司專門委員李昭賢:「(獨輪、滑板車等)目前都沒有開放可以行駛道路,它只能使用在私人封閉場域。」

電動滑板使用者:「很多人都會把它當成代步,我們真的就是純粹就是娛樂,所以我們也不一定打算要上馬路。」

所以電動載具的愛好者,選擇河濱公園活動,頭盔護具裝備齊全,除了保護自己,也特地開音樂,為的是提醒過路人。

電動獨輪車使用者 楊啟宏:「電動載具在騎乘的時候,它聲音比較安靜,出來的時候我們會開一個音響,對路人來講也是一種安全(提醒)。」

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多,交通部也逐步擴大管制,從電動自行車開始。

交通部路政司專門委員 李昭賢:「 不能夠有未經核準,擅自去變更電池控制裝置,不能超速,騎乘電動自行車他要戴頭盔,未來包括就是(要)領牌限制騎乘年齡(14歲),如果有租借租車這個部分,我們課責店家對消費者進行相關的教導。」

吳同學已經年滿14歲,但還不到考照年齡,對他來說電動載具就是門檻較低的移動工具。

電動滑板使用者 吳凌帆:「我在玩無人機,但是無人機有限制飛行的區域,所以為了去可飛行的區域。」

電動滑板使用者 吳凌帆:「我現在未滿18歲,摩托車不能騎,如果這個(電動滑板)禁止了,我的愛好活動什麼都不能去了。」

固定的車聚,車友們都很自制,希望不打擾用路人,他們的共同希望,就是給使用者一個空間,合法上路,因為發布禁令的地方越來越多。

記者吳志怡:「這裡是台中潭雅神綠園道,在路口處特別設置了5種語言的告示牌,告訴大家禁行電動自行車,如果違規闖入可是要罰款的。」

因為過去不少人騎著電動自行車呼嘯而過,相較於行人步行3公里的時速,的確有極大速差。

民眾:「它們(電動車)有的就是抄小路,(這裡)沒有紅綠燈,(嚇到)這裡的用路人 有跑步的 走路的,尤其是走路的都是老人。」

台灣仍然是一個以車為主的城市,電動載具,為我們邁向更環保的交通,但也衍生出安全問題,開心上路平安回家,不管哪一種交通工具,都是不變的道理。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花蓮豐港海豚腐爛尾巴異常 解剖查死因
花蓮溪出海口2遊客落水 海巡緊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