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倡議 中國須落實和平

俄烏戰爭周年之際,北京以大國之勢向世界各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然而《倡議》對國際情勢與美中戰略競爭究竟產生何種效應,仍要從北京的意願、能力與手段、以及各國如何理解北京的目的等層面來觀察。

觀諸習近平時期外交戰略布局,在意願上,相較鄧小平至胡錦濤時期的「韜光養晦」更顯「主動積極」。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參與國際治理,是北京回應民族情緒,滿足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共十八大後,「亞投行」、「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到日前《全球安全倡議》,皆是習時代的中國在對外經濟援助、派出維和部隊等措施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嘗試。

《全球安全倡議》乍看相當符合人類普世價值,理應廣受過國支持;然而《倡議》因涉及美中大國競爭格局下,中國國家戰略目標、國際統戰策略,以及扭轉中國國際形象等本位利益考量,故而國際間對北京發表《倡議》的意圖存有疑慮。

在美中大國競爭格局下,中國聯合「志同道合」的國家走不同於西方道路的意圖更為突出。或許《倡議》的目的誠如中共十九大報告所謂「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然而2月22日,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在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時所描繪的「建構無霸權的多極世界」,究竟是促成國際善治的解方?還是強化了強國各自拉幫結派,使得國際秩序更為分歧?

在烏俄戰爭期間,中國介入烏俄情勢時的表態,往往和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國形成「戰爭幫凶」印象。《倡議》的提出,雖有調停目的,但相信中方也清楚自身的公信力有限;因此從統戰的角度思考,中方的次要目標恐更傾向藉由《倡議》以扭轉國際形象,或者藉此分化歐洲國家對美國援烏政策的支持。

綜合而言,國際社會對《全球安全倡議》之所以持保留態度,乃因為中國的呼籲和實際行動往往存有落差所致。既然中國外長秦剛在發表《倡議》時提及,「敦促有關國家立即停止拱火澆油,停止向中國甩鍋推責,停止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那麼誠如日前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亞洲後,建議中方「應嘗試在蔡英文總統任期內打通溝通渠道」的呼籲。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既以和平為念,更有責任以身作則,落實「透過對話和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精神,處理好中國與周邊印太國家之間的歧異。

(作者為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