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兩岸關係政經分流 對台有利?

余元傑

兩岸關係在二0二二年,大環境仍受美陸關係的制約。執政的民進黨蔡政府完全靠向美、日、歐,但很清楚的是,台灣與美、日與西方先進國家,全部都是非正式外交關係,即使是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去年十一月八日掛牌運作以來,新聞炒得火熱的台立關係,迄今仍繼續維持未正式外交關係。

在聯合國大會、在世界衛生大會中,正式提案要求討論台灣入會案的,還是需要台灣的邦交國站出來。因為,美、日、歐等皆與中國大陸都有正式外交關係,一旦提案,馬上就面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衝突,而「一個中國」原則涉及到國際法中的「政府承認」議題,美、日、歐在自己國家重大利益上,不可能自打嘴巴。

去年十二月尼加拉瓜斷交,蔡政府執政斷交的國家已累積到八國。圖為蔡總統參加尼國總統奧蒂嘉就職典禮。(取自總統府網站)
去年十二月尼加拉瓜斷交,蔡政府執政斷交的國家已累積到八國。圖為蔡總統參加尼國總統奧蒂嘉就職典禮。(取自總統府網站)

美歐日對大陸 受限一中原則

再者,歐洲近期為了新疆人權議題,使得談判許久的《中歐投資貿易協定》暫時喊停,可以看到歐盟祭出一些經濟制裁,但也未曾聽聞要與中國大陸斷交;美陸對抗如火如荼,從科技戰、貿易戰到南海軍事對峙,拉攏盟邦形成「圍堵中國大陸」同盟,但迄今也未見白宮考慮要與中國大陸斷交。至於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密切關係,更毋庸多言。

回顧美蘇冷戰時期,兩大集團的對抗下,美蘇仍維持住外交關係。「一個中國」原則在蔣介石退出聯合國之後,改由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即使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撩起的烽火外交,也並沒有「雙重承認」的事。

終於,在馬英九政府上台後,主張「外交休兵」。在中國大陸的默許下,台灣在國際上終於有了一點空間。當然,名稱問題依舊是藍綠朝野的鬥爭話題。扁政府時期的二00二年元月,我方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二00九年,馬政府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義,台灣終於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了世界衛生大會,但綠營則重砲抨擊馬政府「親中賣台」。

RCEP正式生效,對台灣非常不利。圖為RCEP完成談判時各國領袖合影。(中央社,資料照)
RCEP正式生效,對台灣非常不利。圖為RCEP完成談判時各國領袖合影。(中央社,資料照)

參與國際組織 台灣處處碰壁

到二0一六年,民進黨勝選,世界衛生組織(WHO)發送給台灣新上任蔡英文政府的邀請函中,首度加上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以「一個中國」的原則讓台灣用「中華台北」名義參加。昔日被綠營批為「親中賣台」的「中華台北」名稱,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則表示「衛福部長林奏延以中華台北名稱演說,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

去年九月,民進黨蔡政府再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在WTO使用的名稱一致。換言之,民進黨蔡政府對於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遇上「一中原則」處處碰壁,並沒有任何創新。

正式邦交國關係到底對台灣重不重要?民進黨蔡政府自二0一六上台後,直到去年十二月十日尼加拉瓜斷交,斷交的國家已累積到八國,邦交國數目從二十二國剩下十四國。泛綠對此有兩種解讀,一個當然是歸咎於中國大陸打壓,另一個說法則是邦交國數目對台灣已非絕對重要,台灣只要與各國發展實質關係,一樣可以存活下去。

但國際現實是否如此?擁有正式的邦交國關係,雙方不但可簽署建交公報,可相互享有外交豁免、設立使館、互簽經濟文化或安全相關條約;對台灣而言,格外重要的是,僅剩的一、二十個邦交國,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只有透過友邦國家提案、發言,才可以協助我國在正式的國際場合為台灣發聲。

在立陶宛掛牌運作的「台灣代表處」,並非正式的大使館、領事館。(取自外交部網站)
在立陶宛掛牌運作的「台灣代表處」,並非正式的大使館、領事館。(取自外交部網站)

五年丟八邦交國 台重大挫敗

當然,台灣與美、日、歐等非邦交國,相互發展不錯的實質關係,但這些駐台、具有半官方色彩的非營利組織、機構,在法律上並非官方機構,在國際法上也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相互簽署的「準官方協定」、「瞭解備忘錄」等形式,終究不如邦交國簽署條約。

由此看,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愈少,主權國家地位愈形弱勢,在國際組織為台灣發聲、正式提案的聲音就愈小。台灣在國際處境艱難,每個邦交國都是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重要資產,蔡政府五年丟掉八個邦交國,這是台灣對外關係的重大挫敗,但只有一句「中共打壓」就被輕描淡寫的帶過,在野陣營也無力問責。

其實,在立陶宛掛牌運作的「台灣代表處」,並非正式的大使館、領事館,包括國發會還要大手筆設立二億美元的「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但這些動作,終究沒有達到台立建立正式邦交的目的。但是,若單就近期台灣丟掉有正式邦交關係的尼加拉瓜來做比較,台灣的外交處境很明顯得不償失。

台對兩岸經貿依賴 有增無減

綜觀二0二二年國際及東亞情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正式生效,東協十加五國關稅相互減讓,對非成員國的台灣非常不利。現在,台灣除了半導體業具有強勢競爭力外,其他產業都面臨嚴峻挑戰,位處中國大陸、東南亞、乃至日、韓的台商,礙於與RCEP會員國貿易的關稅壁壘,不敢將生產線遷回台灣;另一方面,台灣申請要加入CPTPP,仍遙遙無期。

此外,在民進黨蔡政府主政下,台灣對兩岸經貿的依賴有增無減。二0二一年一至十一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一千七百一十八點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同比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點七,占總出口百分之四十二點三;自大陸進口七百六十四點九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點九;貿易順差達九百五十三點二億美元,預期去年全年貿易順差將突破一千億的歷史新高。

民進黨蔡政府對兩岸關係採取政治、經濟分流的奇特政策,政治上視中國大陸為敵對勢力,意識型態有利於自己的選舉,現實利益當道,絕不放手,兩岸交流受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制約,存在寒蟬效應;但在經濟上,兩岸貿易占比近百分之四十三,台灣外貿經濟命脈已明顯操之於大陸手中,卻束手無策。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