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與國民黨

(圖/公社網)
(圖/公社網)

因新冠肺炎影響,好萊塢大片推遲上演,大陸片《八佰》竟以4.6億美元票房一舉奪下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

《八佰》描述1937年淞滬會戰中,謝晉元中校帶領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的400餘兵士留守四行倉庫直至撤退的4日。該片跳脫主旋律電影習慣的主角視野,歌功頌德的敘事,反透過低階士兵群像,呈現戰爭洪流中個人的卑微、懦弱膽怯與接受命運的無奈。

與台灣於30餘年前(1975年)的《八百壯士》軍教片比較,除了相同的愛國情懷外,《八佰》直接點明400餘人死守四行倉庫的戰略目的不是軍事而是外交,蔣中正期待戰鬥直接在蘇州河對岸的租界洋人面前展開,中國可藉此獲得國際伸援。這不人道的決策是台灣當時無法呈現的史實面向。

值得關注的是,華誼兄弟投資近8000萬美金,啟用國際級的製作團隊,並有那英及安德烈‧波切利演唱主題曲的史詩大片《八佰》,為什麼以共軍完全沒有角色的一場戰役為主題?或許正因管虎導演意欲批判個體不過是戰爭的工具,而不是頌揚英雄主義,無法政治不正確地套在解放軍上,故選擇了四行事件。這可從同年上映同樣是管虎執導的《金剛川》確認,抗美援朝的韓戰背景下,戰爭美學卻被極度突顯,共軍襲擊美軍的萬彈齊發如同夜空中的火樹銀花。男主角吳京等人演出更像是1952年版的《戰狼》。

其次,為什麼大陸觀眾會看一部國民政府電影?這是新冠肺炎以來的第一部院線大片,觀眾急於進影院抒壓。而在那當下,無所不在的炮火襲擊就如同新冠病毒潛行改變人們生活,呼應觀眾現實中的情感。更深層的心理或許是大國崛起,滋長民族自信心,大陸人可更客觀面對國共與侵華史實。

如同《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行動》定義了後續戰爭片的風格,《八佰》不僅確立了大陸日後戰爭片的規格,也重新定義大陸觀眾對戰爭片的想像,更對民國時代提出新史觀:不醜化、不否認。

對此,在台灣的國民黨毋寧是尷尬的。在中美對抗的國際情勢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管是4個字的九二共識,或者九二共識 一中各表都已撞牆,再加上台灣民眾的主體意識提升,竟對與兩岸共存的民國時空產生無比混亂的觀點,這從當年馬政府慶祝建國一百的活動中刻意忽略民國即見端倪。本應是兩岸交流資產的民國歷史竟成目前國民黨的燙手山芋,而對岸已氣定神閒地接收民國話語權。

國民黨若無法從民國歷史提煉出兩岸共同史觀,同時關照中美戰局,發展美中台平衡策略,未來的兩岸論述將局限於島嶼一隅,淪為民進黨侍從,必成每次大選的阿基里斯痛腱。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