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納災保 台灣必走之路

台灣天災頻繁,為降低公共建設災後重建的成本,行政院災防辦公室已協調相關部會的意見,研擬天災保險政策,將道路、橋梁、高鐵等交通建設納入災害保險範圍,未來一旦發生天災,將由保險公司支付理賠金,以避免拖累國家財政。 ◎台灣天災頻傳 政府巨額損失 台灣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天然災害頻傳,往往都是政府編列特別預算支應災損,造成國家龐大的財政負擔。 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政府通常都是「每遇到一個災害,就編一次特別預算」,自1999年以來,累計已達新台幣4,500億元的規模;其中,光是莫拉克風災,政府就編了上千億元,已排擠到其他項目預算。 ◎政府將推天災險 分擔救災重建經費 李鴻源表示,他在擔任工程會主委時就已在構思,仿效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對重大公共工程與建設投保。一旦因天災造成損害,在一定額度損失下,由保險公司負擔賠償。他說:『(原音)我可以保一個額度,譬如我保上限就是500億,500億的損失以內,就是公司賠,500億以上,就是政府從口袋拿,但這一般目前保的大概都是交通的基礎建設,港口、機場、鐵路、捷運這些東西。』 李鴻源說,行政院災防辦公室已開始協調內政部、財政部、金管會等相關部會的意見,研擬天災保險政策,將道路、橋梁、高鐵等交通建設納入災害保險範圍。 不只李鴻源提出天災保險的構想,前行政院長陳冲日前也公開建議政府成立區域型聯合巨災保險機制,讓國內公、私部門聯手轉嫁災害風險。 ◎增收益、盡責任 保險業者樂觀其成 對於政府投保公共建設,業者認為不但可以增加保費收益,還可善進社會責任,因此,紛紛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不過,業者也認為,若要將所有公共建設都投保,政府幾乎不可能負擔得起,因此,只能先從重點式投保做起;加上由於某些地段屬於天災來臨時必發生災害的地區,導致業者承保意願偏低或保費因而提高,因此,細節如何規劃仍有待進一步研商。一位不願具名的產險業者說:『(原音)因為其實現在只有想法說要投保,但還沒有講說要保哪些東西、要怎麼投保,其實並沒有。因為公共工程的範圍真的太大、太大了,因為我們出去的路就是公共工程嘛!也許政府機關會覺得哪一些是他比較想投保的,因為它的金額真的太大,所以我們現在也很難在政府單位還沒有明確表示之前,做太多的作法。』 若天災保險政策順利推動,相關單位未來可能得將保費編進總預算,但要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買保險」,還需要跟主計總處研商,並取得立法院的同意。 ◎天災險紓財困 台灣必走之路 地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極端氣候已成為常態,不論是風速或是雨量經常來勢兇猛,使各國氣象單位無法準確預測,如何做好事前的防災工作或是完整的保險規畫,是政府及民眾都需重視的危機議題。 人類無法與大自然抗衡,只能選擇如何在災害降臨時,將人命傷亡及金錢損失降到最低,否則一味依賴特別預算、無上限的舉債,將難以維持國家財政健全發展,國庫吃緊最終仍得由全民買單。 天災保險的概念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台灣卻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台灣與他國情況不盡相同,但國外成功的經驗仍值得台灣借鏡,就像李鴻源所強調的,台灣一定要推動天災保險,這是現代文明國家必須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