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 出口商怨反受政府干擾

我國於2002年1月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市場大門因而開啟。有出口商表示,加入WTO後台灣農業並沒有像期待中的蓬勃發展,反而受到政府更多無效的控制,政府若不針對農產品改革,提高國際競爭力,許多外銷市場就可能被其他人占據。

不願具名出口商表示,無論哪一黨執政,農業都沒有像各黨承諾的「加入WTO後會更好」,反而受到政府更多無效的控制。根據WTO規範,入會後保價補貼必須調減,以稻米為例,國人每年食米量110多萬噸,結果卻常常生產到140多萬噸,過量生產下,政府不斷透過保價收購穩定價格,卻未對超種的情形,提出改善,不諱言,有些農民種稻就是為了賺保價收購的錢。

他說,政府應該以資源、政策和法令輔導農業往想要的方向走,而不是成立台農發這種「農產國家隊」,結果蔬果外銷績效不佳,台灣有什麼優質蔬果在國際是被認為「非台灣不可?」再不針對農產品項改革提升競爭力,許多農產品在海外可能被他國取代,迄今看不到政府超前規畫。

再來,當時台灣是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是經濟實體而非國家身分加入,台灣能否加入完全是中美協商的結果,可見當時蔡英文談判的WTO,無論在政治上和實質上都非常失敗。

展望企業社負責人蔡文展說,加入WTO後,最明顯的是進口水果多了,拉低國內水果價格,即使台灣水果不貴,民眾也可能優先選購進口水果。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榮杰表示,自由貿易不只是銷價和成本的競爭,台灣農業可以透過科技、研發、品質提升等轉向「非價格優勢」路線,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自由化會逼我們做調整,農業改革也要循序漸進,台灣農業就會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