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印度美白產品撇種族歧視爭議 黑人跨性別者的命也是命 英美遊行反暴力

【苦勞網特約編輯陳韋綸/綜合報導】

印度:聯合利華刪除「白皙」字眼 撇清種族歧視批評

聯合利華(Unilever)印度子公司最近宣佈將刪除旗下美白產品「Fair & Lovely」名稱中的「Fair」(白皙)一詞,未來也會停止在廣告使用中「美白」(whitening)等字眼,這個舉動,是為了回應美國「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示威潮所引發的的種族歧視批評。

印度盛行美白產品,人們普遍認為白皙的皮膚象徵美麗與社會地位。當地婚姻仲介廣告,通常也將白皙膚色作為賣點,寶萊塢女演員事業成功也取決於是否能獲得數百萬美元的美白產品合約。以膚色黑白作為審美和成功/失敗的標準,與印度種姓階級制度與殖民歷史有關:種姓階級越低、戶外工作的人皮膚黝黑,種姓階級高、富人與殖民主的皮膚則較白皙。

根據世衛組織調查,61%的印度婦女會使用美白產品。另一份報告預測,截至2024年,全球美白產品銷售將成長三倍達到312億美元。這份「全球產業分析」(Global Industry Analysts)研究公司的報告指出:美白產品成長的背後驅力,是「對於黝黑皮膚的污名、根深柢固的文化觀念,以及淺色皮膚象徵美麗與成功的概念。」

印度聯合麗華表示,未來將移除包裝與行銷中的「白皙」(fairness)、「美白」(whitening)與淡化(lightening)等字眼,因為這些字眼暗示對於美麗的單一想像,轉而強調產品的「明亮」與「均勻膚色」的功效。

不只美白產品,「黑命關天」示威潮也延燒至寶萊塢明星。印度女星喬普拉(Priyanka Chopra Jonas)在社群媒體上一面支持「黑命關天」一面代言美白產品,而且不曾對印度國內穆斯林與非洲移工備受歧視的狀況發聲,只關注西方的種族歧視問題,也被批評偽善。

奈及利亞:佳士得無視抗議拍賣遭竊文物 遭批殖民傲慢

一個使用「#BlackArtsMatter」(黑人藝術很重要)標籤的線上連署要求:英國奢侈品及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暫停拍賣奈及利亞的木雕人像,他們指控這些藝術品是在1960年代後期內戰期間以掠奪方式取得。但是佳士得否認指控,並在週一(6/29)的巴黎拍賣會上,以台幣7百多萬元的價格售出一對人像。

拍賣的木雕是高1米半的一對男女,是該國東南部伊格博(Igbo)族的神祇,他們面部及雙手朝上等待接受獻禮。佳士得否認文物是在戰亂期間透過非法方式取得,認為雕像是在當地領袖同意的情況下出售給仲介,並由法國藝術收藏家柯恰切(Jacques Kerchache)於巴黎或喀麥隆購得。

但是奈及利亞貝寧市國家博物館認定雕像是在內戰期間被盜,要求佳士德停止拍賣、返還作品並且提供賠償。奈及利亞國家博物館及紀念碑委員會法律顧問阿德比伊(Babatunde Adebiyi)表示,拍賣行為已經違反《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1954年通過的《海牙公約》,旨在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奈及利亞於1961年加入該公約。該國法律禁止交易以盜竊方式取得的藝術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約也不允許類似行為。

歷史學者阿吉盧(Chika Okeke-Agulu)譴責佳士得與藝術收藏家的「強奪」行徑與「殖民傲慢」,阿德比伊則強調「非洲文物永遠屬於非洲,就像達文西永遠屬於歐洲」,「只因為你在拍賣行購買,並不代表我祖先的東西永遠屬於你。」

奈及利亞先後經歷葡萄牙、荷蘭、法國與英國殖民,並在20世紀初期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60年英國同意奈及利亞獨立,同時也將這個由三大部落與1百多個較小部落組成的領土劃為單一國家,導致獨立之後的奈及利亞族群衝突不斷。1967年,東南部的伊格博族宣布獨立並與中央政府爆發內戰,長達兩年多的戰爭導致百萬人死亡的嚴重飢荒。

英國:「黑人跨性別者的命也是命」遊行

不只「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黑人跨性別者的命也是命」(Black Trans Lives Matter)!數百人在上週末走上英國倫敦街頭,除了要求社會正視黑人跨性別社群被歧視的問題,也抗議政府可能修法增加改變性別的難度。

美國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殺害,在全球引爆新一波「黑命關天」示威潮,引發世人反思黑人遭遇的制度性種族歧視;黑人跨性別者進一步提出自身社群被致命暴力攻擊的比例異常地高。黑人跨性別女性承受的種族與性別歧視、同性戀與跨性別恐懼症,更是剝奪他們就業、居住與醫療的權利。

根據《BBC》報導,英國保守黨政府可能修改《性別識別法案》,禁止跨性別人士在未獲得醫學診斷的情況下更改身份證明上的性別,以及增加跨性別人士使用廁所或更衣室等設施的難度。

「我們堅信除非世界各地重視黑人跨性別者的生命,社會才能真正理解黑人的生命也是命。」協助發起遊行的攝影師暨運動者瑪爾斯(Ren Mars)表示。

在美國,自2013年起,已有超過130名黑人跨性別者被謀殺;光在今年,便有14名跨性別者遭殺害。6月9日,兩名黑人跨性別者分別在費城與俄亥俄州死於非命:費爾斯(Dominique "Rem'Mie" Fells)在費城慘遭分屍,米爾頓(Riah Milton)則在俄亥俄州的一樁搶案中不幸被槍殺——兩起悲劇引發全美各地上萬人上街示威

6月28日也是美國同志運動起源「石牆暴動」的51週年,以往此時,紐約都會舉辦盛大的同志驕傲遊行,今年雖然礙於新冠肺炎疫情取消,取而代之的「酷兒解放遊行」仍吸引上千人參加,主辦單位也特別向黑命關天運動及佛洛伊德致敬,可謂平和的遊行,卻遭警方以胡椒噴霧伺候,憤怒的示威者不禁高喊:「『種族歧視』的拼法就是NYPD(紐約市警察局)。」

事實上,美國同志運動的起源也與黑人密不可分。1969年6月28日,正是黑人變裝皇后強森(Marsha P. Johnson)於同志酒吧「石牆」演出時,向長期騷擾同志社群的紐約警察丟出錢包後,爆發了連續五天的暴動,而強森本人參與創辦的同志解放陣線,也在石牆暴動一週年之際,舉辦了首屆同志驕傲遊行。

烏干達:解殖運動要求街道更名

黑命關天不只觸發歐美國家反省殖民歷史,東非國家烏干達的解殖運動,也因這股示威潮再度獲得動能。一個要求政府移除首都坎帕拉市內殖民銅像與紀念碑的線上連署,在不到一個月內已有5千多人響應。

烏干達獨立雖近60年,不少街道仍以英國殖民時期的軍事人物命名,例如曾任烏干達高級專員的柯爾維爾(Henry Colville)少將與盧吉男爵(Frederick Lugard),後者代表英國東非公司,憑藉現代武器攻入東非、迫使布干達王國國王簽訂隸屬英國的保護條約,使烏干達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英國在19世紀的殖民探險過程中,罷黜當地國王,並在歐洲列強爭奪非洲之際實施焦土政策,遭屠殺的人數至今仍未釐清,因為當時英國政府系統性地摧毀殖民期間犯下的罪行的相關檔案,許多烏干達人走在首都街頭,都未察覺街道名稱源於曾對其祖先犯下暴行的殖民者。

請願發起者馬庫布亞(Apollo Makubuya)表示,殖民之前的非洲歷史多為口傳,很少有書面紀錄。「僅存的歷史則由歐洲傳教士、殖民官員與征服者書寫,我們只能透過他們的眼睛觀看當時歷史,但是這樣的歷史以經過粉飾。」

請願運動除了要求重新命名,也主張將殖民人物放置到博物館中,並且訂定法律監督更名過程。此外,他們也希望修改學校課綱,確保殖民人物不被神化,以及抵抗殖民統治的人物不被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