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保地緊縮限制或鬆綁 左右梨山經濟發展

【鍾雄秀 范修語 綜合】

梨山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為了保育山林,除了林務局管制的林班地,還有數千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梨山的高冷經濟作物,多半種在原保地上,一直在生態與經濟之間拔河,原保地是要緊縮限制或朝鬆綁方向進行,對梨山的經濟發展來說都將造成影響。

劉少卿本來在東勢區農會擔任會務部主任,不捨高齡雙親在梨山農忙,去年辦理提前退休,上到梨山接手,耕作了40多年的原保地。

梨山果農 劉少卿:「我爸爸從民國65年就上來梨山這邊打拚,一直到現在,在梨山已經40幾年了,我爸爸今年80歲了,所以說我們比較年輕一代的,就長輩已經老了,所以就回到山上這邊來,以我們這裡來說,這裡是跟(和平區)公所承租的,目前我的(原保地)部分是沒有這個困擾啦!」

台中市原民會組長 蔡俊偉:「原保地除了原住民在利用之外,我們也有在原開辦法在施行之前,我們也有,已經在這邊原墾的一些農戶,非原住民的部分,也已經耕作了很久,那我們就是輔導他承租。」

原住民保留地是用日治時期,「高砂放保留地」名詞而來,依據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及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原保地所有權移轉以原住民為限,非原住民不得取得所有權,承租權也不能轉讓,但事實上梨山原保地現況,99%都是平地人在承租。

梨山果農 羅翠如:「以前的不是叫原住民保留地,最早以前叫山地保留地,是說我們住在山上的人,我們住在山區的人,就可以來耕這個山地保留地,後來是因為政策變化這樣,變成原住民才可以買這個地。」

梨山果農 李寶蓮:「我們的契約只要有任何的糾紛,最後平地人都會敗訴,因為法令站在原住民保留地,就應該是原住民耕種,然後它事實上也規定這個承租權是不能轉讓的,但是事實上普遍,我們現在看到的99%都是平地人在承租在耕種,這個事實上也是一個土地管理的一大問題。」

根據統計台中市原保地面積有6393公頃,除了195公頃在新社區的白毛台,其餘6198公頃都在和平區。

和平區原保地最大困境是區內非原住民人口比原住民多,目前大約是6比4,平地人上山,主要目的就是謀生,租地身分限制卻相當嚴苛,致使絕大多數非原住民,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租約。

台中市原民會組長 蔡俊偉:「梨山地區會產業那麼發達,當然也,我們對,我們之前的墾戶功不可沒,這是有目共睹的部分,那原民會積極在針對我們非原住民,在使用保留地的部分,如果它有淵源的部分,我們是會辦理積極地輔導。」

原民會認為政府為了保障原住民生計,全國總共劃定24萬多公頃國有土地,以原保地方式保留給原住民耕作,和其它公有土地性質不同,而從原住民角度思考,早年還面臨一項慘痛經驗,不得不保護自己的傳統領域。

梨山文物陳列館解說員 楊文龍(泰雅族):「因為當時這個中橫開發得很早,所以當地我們的這一些,我們的族人不懂得這個土地,這個價值是多少,那時候呢,我最記得我們一些耆老說,那時候有一種酒,就是太白酒(米酒),當時比如說一甲地或兩甲地(換),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個金錢,那時候泰雅族,我們原住民的習慣是以物換物。」

大梨山開發成敗關鍵都在原保地,60年前從一顆顆蘋果發展起來,非原住民聚集愈來愈多,形成了梨山經濟圈,盱衡下一個60年,原保地是繼續綁住,平地人上山開發,還是明白鬆綁國土管制,攸關梨山經濟的未來走向。